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试卷历史试题

24.西周时期,青铜器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铸造技术基本由王室垄断。天子通常会将其中

一部分青铜器以“礼物”的形式赏赐给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下可能出土更多西周青铜器文物的地区是

A.山东 B.浙江 C.湖北 D.四川 25.表1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

表1 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 秦汉 北周 上) 上等(6000户以唐(开元) 上) 望县(4000户以宋代 上) 上县(粮10万石明代 以下) 据表1可得出我国古代 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 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 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 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 26.北宋仁宗无子,在讨论预立储君(太子)时,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仁宗却说:“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这说明了宋代 A.程朱理学已成为当时官方哲学 B.中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C.后宫妃嫔对政治决策几无影响 D.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 27.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28.1901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

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

以下) 以下) 上) 中县(粮6万石上) 下县(粮3万石下) 上) 上县(2000户以下) 中县(1000户以下) 下县(1000户以上) 中等(3000户以上) 中下等(3千户上) 下等(1000户以大县万户以上 一等(7000户以小县万户以下 二等(1500户以 三等(1000户以 四等(500户以第1页(共8页)

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已成普遍共识 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29.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

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这表明其

A.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B.“三大政策”的由来已久 C.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D.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30.图一、图二分别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的情况。

图一 1933年党员成分比例 图二 1938年党员成分比例

图一到图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的变化说明了

A.一些城市已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 B.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迅速 C.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变化调整了策略 D.中国革命方向出现了重大改变

31.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商业40条》和《手工业35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

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A.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B.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调整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 D.奠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3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据此可知,罗马法

A.注重公法而忽视私法 B.一定程度限制了言论自由 C.注重保护贵族的特权 D.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33.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

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

第2页(共8页)

“新政”的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34.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B.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35.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

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可是,2018年11月26日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宣布关闭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 A.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B.美国霸权日益衰落 C.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 D.中国是贸易战赢家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

第3页(共8页)

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筒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作家茅盾创作的小说《子夜》于1932年完稿,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吴荪甫,出身“书香世家”,曾游学欧美,颇为精明强干,雄心勃勃,学成归国后“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已任”。为实现抱负,他辗转来到上海,经多年打拼,终于建立了“裕华丝厂”等企业。

1930年,吴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因躲避农民抗租运动前往上海避难,结果,吴父无法承受上海的灯红酒绿,惊惧而死。

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上,具有美国背景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说服吴荪甫合作,共同进行股票投机,并试图通过金融影响当时的国民党军阀间的战局。他一方面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和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可另一方面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时,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

在股票投机获利后,吴荪甫还与人组建银行,不断兼并一些工矿企业,并利用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等手段,使工人运动一度平息。

可是,随着洋货大量倾销,吴荪甫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困难。买办赵伯韬却趁吴资金吃紧之际试图吞并其企业。为克服危机,他试图克扣工人工资,结果新一轮工人运动兴起,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绝境。经过几番思考,吴最后决定逃离上海,告知家人要

第4页(共8页)

“去庐山”。

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慨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求准确全面。)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弃……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9分)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材料二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

第5页(共8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