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含答案)

茧。

14.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3分) 游踪 所见(所想) (2)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所感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3) (1)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秦兵马俑馆小厅 秦兵马俑馆大厅 15.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做简要阐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不识自家

①②③④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

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县:通“悬”,悬挂。②履:鞋。③志:标志。④暮:傍晚。⑤悟:明白,恍然大悟。

18.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日出户,及午(到) B.至薄暮(迫近) ..

C.是汝家(判断词) D.乃悟(才) ..

1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愚者审视之 B.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C.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D.妻见之 ..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者审视之,乃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愚者”之所以“徘徊不进”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

第 31 页 共 61 页

答)(2分)

22.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5分)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3.“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展示(50分)

25.请以《难忘____________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严禁抄袭,写出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五单元检测卷

1.A(B.yú—yū;C.tā—tà;D.lì—yì) 2.D(A.曼—蔓;B.聘—骋;C.腑—俯) 3.D

4.D(A.前后矛盾,删去“左右”;B.否定不当,去掉“不”;C.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将“一倍多”改为“一半”)

5.B 6.C 7.(1)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2)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3)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保尔)

9.(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杨柳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2)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10.感受:雄伟、壮阔,既壮美又优美,刚柔并济。表现:上游的水势;龙槽的水势;河水的力量。

11.作者写黄河并不仅仅将它作为黄河来写,更是赋予它情感,将它当作人来写。 12.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坚忍刚强、一往无前的气势。

第 32 页 共 61 页

13.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14.(1)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 (2)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 (3)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更加浓烈

15.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在驶向秦俑馆路上的情形,引出下文对秦兵马俑的所见所感。

16.先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崇敬,渲染了肃穆、庄严的气氛,由所见所感引出下文对秦俑的描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秦俑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情感逐步加深。

17.C(画线句强调的是兵马俑给人的震撼,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 18.C(是:这)

19.B(B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中“之”为代词)

20.(1)愚蠢的人回来了,(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说:“我家搬迁了吗?”(2)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他的妻子,才明白(原来真是自己的家)。

21.不见履

22.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拘泥于现状,不懂得变通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愚蠢的人回来了,(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说:“我家搬迁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他的妻子,才明白(原来真是自己的家)。

23.“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24.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25.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序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一、积累运用(29分)

1.根据注音将相应的汉字写在田字格中。(4分)

濠liáng( ) tiáo( )鱼 两bìn( ) 修mù( ) 伐xīn( ) 选贤jǔ( ) 能 ɡuān( )寡孤独 伯乐xiàng( ) 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选贤与能 B.才美不外见 C.然后能自反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第 33 页 共 61 页

A.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B.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C.大道之行也(主干道) ..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林尽水源 ..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道之行也 ..D.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 ..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可怜/身上衣/正单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故/人不独/亲其亲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韩愈,字退之,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4)《送友人》中,表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却又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4分)

(1)《名人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姓名),贝多芬在生命最后写出了不朽的名曲《__________》。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主人公____________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____________、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9.综合性学习。(6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2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2分)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第 34 页 共 61 页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2分)

1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8分)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志怪者也____________ .

(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 .1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 35 页 共 61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