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渗透率,稳步实现向下一代IPV6网络转型。按照“一村一点”标准设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店,率先实现区域内3G信号覆盖,加快第三代移动技术的推广应用,2015年实现所有农村地区3G网络全覆盖。广电网络进一步开展多功能业务改造,向用户提供数字视音频、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广电网络由技术服务型向综合业务服务型转变。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及防灾体系建设。从注重人文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出发,不断完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防灾安全体系。建设高标准绿地、景观工程,充分利用水系、道路,开辟绿化走廊,构筑以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生态绿地为主的点线结合多层次城市绿地网络,形成路、水、绿“三网合一”和富有特色、景色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做好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供水资源和设施,提高供水效率和效能,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规划的布局实施,有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建设。高标准做好地震预报、监测系统、防震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现代化工程。完善城市消防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消防体系。做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安全监管工作。完善人防和防震减灾指挥体系,认真抓好人防工程和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两大工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第五篇 民生与社会发展
第十一章 坚持创新创优驱动,以创新谋求跨越发展
坚持创新创优战略,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推动泗阳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实施“创新型泗阳建设规划”,全面提升经济集聚集约化发展水平,尽快把经济增长转到技术和品牌支撑上来。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生态科技园,构建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末,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以上,争取提高至1.2%。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 第一节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通过政策支持,扶持骨干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部门,聚集一批高素质人才,抢占国内同行业技术制高点,成为自主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围绕发展新家纺、新木业、新光源、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电子电气和绿色包装“3+4”产业,加大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催生一批高新科技企业。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原则,组建一批与“3+4”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县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以财政科技投入拉动企业科技投入。积极利用支持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基金,强化科技导向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成果转
化的金融支持,对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贷款贴息。着力实施工业“4500”计划和农业“三新”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即新兴产业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资金和民营经济促进资金等;农业新品种引种、新技术示范和新模式应用1000万元专项资金。2015年全社会科研投入全面增加,新兴产业引导资金等工业科技投入计划项目每项增加至亿元。 第二节 深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体。创新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要求,创新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建设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组织提供技术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本地企业,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通过搭建平台、沟通信息、难题招标、项目对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速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完善产学研合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机制,不断研究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开展。营造产学研合作社会氛围。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导向宣传,总结产学研合作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创新产学研合作形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成果转让、联合开发、专项委托开发、产品利润分成、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主导产业中的普及应用,引导产业集聚。尤其注重以“低碳经济”技术引进为重点,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70%以上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5年累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以上、院士工作站2个、研究生工作站8个。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
重视知识产权建设,创造企业无形资产。设立专利申请专项资助资金,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专利优秀奖的项目、列入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的项目和高等院校在泗阳转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项目等,给予财政资助。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服务。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切实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专利申报力度,力促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各类专利,5年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200件。 第三节 加强科研载体建设,建设生态科技园
加强生态科技园等科研开发载体建设。在“3+4”产业领域,重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自办或以合建、进驻、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进一步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研究开发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载体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企业群培育。选择部分创新意义大、发展前景好、企业成长性高并有望较快形成自主品牌的专利产品项目实施转化,进行产业
化生产。加强科技创业创新服务载体建设。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建设工程技术文献信息、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意杨种植及深加工特色产业科技、电器照明科技、绿色新能源科技、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高新产业孵化器功能建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网络信息、市场营销、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创业人员提供全面、便捷、优惠的服务。
全面推进泗阳县生态科技园建设。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建设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及衍生产品集散交易基地等配套设施。大力引进动漫创意产业,包括三维动画、影视剧特效、网络游戏、版权管理外包等项目。建设功能齐备的软件开发配套设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规模龙头企业入园。建设软件产业服务平台,以人才培训、人才派遣、检测认证等为服务内容,为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立体式服务。重点发展在岸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开拓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联合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院士(研究生)工作站等,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生态科技园发挥造血功能。通过5年努力,将园区建成“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生态高科技产业园区。 第四节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促进人力资源加速集聚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把培育壮大人才资源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打造人才集聚的“绿色通道”,将人才集聚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实施“双创”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人才工程、“三支队伍”培训工程、新兴产业人才工程、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教育卫生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工程等“十大人才工程”,加快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着力实施人才工作“三个重点”。一是突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三是大规模培训各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紧紧围绕全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每年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借助泗阳人才网络平台,为企业招聘、个人求职、人力资源咨询等提供专业服务。针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变化,在人才引进的层次及津贴补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
政策支撑体系,营造优良的引才环境。“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县级以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名、紧缺型人才30名、外聘各类专家30名以上,培训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300人次。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接省市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泗阳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泗阳推动人才发展、人才集聚打造人才高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奖励补助政策,重奖创业人才、创新人才以及企业管理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对各类人才做到政治上关爱、事业上关怀、环境上关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对各类高精尖创新创业人才予以重奖,对在泗阳工作的本科以上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发放津贴,对重点人才的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和出入境管理等优先安排,对重点科技研究成果予以重奖。 第十二章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名县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规范多元办学格局。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有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巩固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教育名县”三年品牌打造工程,力争把我县建成“三名一优”、在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育名县,初步形成教育发展的泗阳模式,探索出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区实施高质量教育的路径,为苏北地区县域教育跨越式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把教育打造成为泗阳的重要名片。 第一节 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原则,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确保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泗阳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省核定比例,确保泗阳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为打造教育名县提供坚实的投入保障。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4%。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大力争取中央、省对泗阳的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类专项补助经费,确保按期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继续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学杂费和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确保每个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继续做好高中贫困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和高中以上残疾学生教育专项补贴的发放工作。健全学生档案,完善相关资料,认真落实好高校学生贷款资助政策,进一步扩大资助面和贷款数额。 继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