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07课 诗三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7课 诗三首

1.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 《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 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曹操(155—220)字 ,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 、军事家和 。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曹操集》。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 ,字元亮,世号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朝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 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给下列加线词注音

芙蓉( )( ) 譬如( ) 青青子衿( ) 呦呦鹿鸣( ) 鼓瑟吹笙( ) 何时可掇( ) 越陌度阡( ) 契阔谈?( )( )周公吐哺( ) 羁鸟( )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遗:采之欲遗谁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顾:还顾望旧乡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当:对酒当歌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4)度:越陌度阡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5)厌:何厌之有 海不厌深

(6)归:守拙归园田 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三匝( ) 暧暧( ) 2

1.萧统 五言诗 孟德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乐府 潜 靖节先生 东晋 田园诗 2.fú róng pì jīn yōu sè shēng duō mò qiān qì yàn zā bǔ jī ài 3.(1)wèi,动词,赠送,给予/形容词,遗留的

(2)动词,回头看/动词,看望,拜访/动词,考虑/副词,难道 (3)介词,对着/副词,必定,一定/动词,对等,比得上/副词,将要 (4)动词,过/名词,常态/量词,次,回/duó,动词,推测,估计 (5)动词,满足/动词,嫌弃

(6)动词,返回/动词,妇女被休回娘家/动词,归依

1.请简要概括《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采摘芙蓉欲送给远方的心上人,却因与心上人分居两地而忧伤难过的故事。 2.《短歌行》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体会下列诗句中比喻的作用。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将短暂的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早上的露水,将短暂的人生说得具体可感。 (2)将人才比作明月,明月不可得,说明人才的难求。 这两个句子将不可视、不可触的“忧思”借具体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将作者对人生的慨叹、对人才的渴求在苍凉悲壮之中表达出来。 3.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找出这些典故,并与同桌讨论,体会它们的作用。 诗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诗经·郑风·子衿》 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诗经·小雅·鹿鸣》 苹。我有嘉宾,鼓②表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①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出处 作用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