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静敏 语音词汇 语法

思考题

一、既然词汇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那么还要不要提倡规范化?如何处理词汇发展与词 汇规范化的关系?

正因为词汇不断变动,新造词、生造词不断产生,才更应提倡规范化。在处理词汇发展与规范化的关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即静观考察。新词如果广受欢迎,表义明确,在指称新事物上有一定的难以替代性,可以考虑吸收进入普通话系统;如果表义晦涩,使用范围很小,也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则可以用规范的方式实行取缔。

二、假如仿照“女蓝、女足、女排”的格式,在文章中把“女子跳水、女子手球”简缩为“女跳、女手”,是否可以理解、接受?

“女跳”、“女手”容易误解为“女子跳高”、“女人的手”等,从而造成交际上的困难,一般人也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不宜压缩为双音节的词语。

三、在外来词借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几种形式并存的情况,比如:因特儿(音译)、internet(直接借用)、互联网(意译),镭射(音译)、激光(意译),你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好?

一般地说,意译比较好,因为汉语中不少词常可以望文生义,音译改成意译对中国人来说更为清楚、明了。但是有的如果意义比较复杂或者不希望太直露的,也是可以采用音译的。例如:比基尼(三点式游泳衣),也有的世界上已经通用的名称,也可音译,例如:奥林匹克。 四、“家私”、“饮茶”、“光碟”、“手提电脑”,这些词都是从香港方言中引进的,但是,普通话里本来就有“家具”、“喝茶”、“光盘”、“笔记本电脑”,你认为还有没有必要从粤方言里再引进?为什么?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粤港经济发展比较快,随着经济的影响扩大,粤方言词语渗透到普通话里来,也是一种客观事实。这也符合一部分人的追求时髦的心态,但是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意义,在普通话里本来就有相对应的词语“家具”、“喝茶”、“光盘”、“笔记本电脑”,所以实际上并不需要从粤方言中引进这些词语。

第四章 语法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四个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例如:我们同意(主谓关系)--同意我们(述宾关系)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2.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的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

3.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做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做定语、谓语等。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例如: 结构类型 短语 词 句子

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团结,团结,在团结。

偏正 牛皮箱子 皮箱 伟大的人民!

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欢迎新同学。 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 高兴得跳起来。 主谓 年纪轻 年轻 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词: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其中和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就有被动的承受,“辣不怕”有勇气主动来承受“辣”,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怕不辣”是“怕”的结果。 三、汉语的量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量词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数词一起构成数量短语,如“一个”“两次”“三天”,或者与代词构成指量短语或疑量短语,如“这个”“那次”“哪天”。数量短语、指量短语和疑量短语统称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可以出现在名词前或动词后,如“一个人”“走两次”“等三天”,也可以与形容词组合,如“一丈长”“两尺宽”。

四、汉语常常使用重叠手段,请举出几种实例。

(一)ABAB式:

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学习学习、讨论讨论 (二)AABB式:

1.AB与AB交叉叠加

恭恭敬敬、认认真真、马马虎虎、大大方方、老老实实、干干净净 2.AA+BB,前后两部分可以分开使用

花花绿绿、家家户户、空空荡荡、慢慢悠悠 3.AA+BB,但前后两部分不能分开用 跌跌撞撞、

(三)ABB式

1.AB+B。AB是一个词,这个词的后一个音节重叠。 哎呀呀、干巴巴、亮堂堂、年轻轻、平坦坦、滑溜溜 2.A+B+B

白亮亮、恶狠狠、光秃秃、泪汪汪、乱糟糟、直挺挺 3.A+BB

颤巍巍、笑嘻嘻、假惺惺、灰溜溜、美滋滋、硬邦邦 五、简述汉语语法学史的历史分期。 (一)汉语语法体系草创期(1898~1928)

马建中《马氏文通》是第一本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的语法学著作。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是第一本完整的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 (二)革新期(1929~1949)

海派:方光焘、陈望道

京派: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三)语法知识普及期(1949~1969) (四)空白期(1969~1979)

(五)繁荣期(1979~现在)

思考题

一、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这种说法不正确。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语法构造,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如果没有语法,我们无法想象汉族人民是如何来进行交际的。当然它的语法构造比之印欧语来讲,显得比较隐蔽,就像一条地下河,比较难于发现和把握。任何一种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又是不可能没有修辞的,所以有丰富的修辞也是我们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

二、有人认为: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谈谈你的看法。 意义决定形式,所以,世界上任何语言在那都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印欧语有明显的以形统意的特点,看到了形态变化,就可以说明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汉语少用形态,就断言汉语是“意合语法”,好像汉语没有也不需要语法形式似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因为形态不等于形式,汉语存在大量的显性语法形式和隐形语法形式。印欧语大多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有表示数、格、时、体、态、性等的形态,而汉语的语法虽然不依赖于形态,但是,语序、虚词、重叠、轻重音等也是形式标志,可以有效的变现各种语法意义。比如“历史地理”有歧义,理解为偏正结构时,重音在“历史”上,如果理解为联合结构,则没有重音。再比如“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这三句话表面上好像差不多,有人就认为汉语没有什么语法制约的,可以任意组合,其实不然,因为,每句话的话题是明显不同的,词序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语义和语用上产生差异。所以,说汉语是意合语法是不对的,对认识汉语语法特点是个误导。

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种说法显然是站在印欧语的立场上,什么叫“缺乏”?是应该有而没有。如果从印欧语来看汉语,就必然得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么一个结论,而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表现形式,特点也是跟其他语言相比较得出的,所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站在汉语的立场上也可说印欧语缺乏语序、虚词、重叠等的说法。这种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汉语有特殊的助词系统,如体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吗、啊)都是英语没有的。汉语较少形态变化,所以往往靠语序和虚词等来表现语法意义。比如在短语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名词中心语在后。“树叶绿”是主谓结构,“绿树叶”是偏正结构,意思不同。一些虚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的、地”;一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如“和、同、也”。

四、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法学理论,你有什么看法? 目前的汉语语法学理论无论是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还是认知语法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我们的语法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汉语特色的理论与方法来。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的形式比较隐蔽,而且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并且致力于寻找对应的形式标记。

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注重语义的传统,这一研究取向特别重视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作用,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其标志的,并且进一步进行认知的解释。这种“语义语法”理论,继承了吕叔湘、朱德熙等为代表的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1.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就是找出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因为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双方的语义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① 很有思想 很有水平 很有激情 ②*很有房子 *很有桌子 *很有衣服

这两组语例,都属“很+有+N”结构,①成立而②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很”作为程度副词,它要求与之搭配的成分也都具有程度义。在上面语例中,“思想”等为抽象名词,具有程度强弱的可能性,“有思想”、“有水平”、“有激情”等都属主观评价,表示抽象属性,这都是有程度义的;而“房子”等具

体名词,不可能有程度的属性,“有房子”、“有桌子”、“有衣服”都属客观陈述,表示具体存在,这都是没有程度义的。因而前者能与“很”组合,后者不能与“很”组合。

2.语义对句法起决定作用,但是,一旦句法结构形成,也会对语义起反制约作用。不妨以副词“才”为例:

③八点钟才起床(时间晚)——起床才八点钟(时间早)

④六十分才录取(分数高)——录取才六十分(分数低) ⑤三十岁才结婚(年龄大)——结婚才三十岁(年龄小)

可以看出,不管原来的时间、分数、年龄是多少,只要进入“X+才+Y”中X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大、高、早?”的倾向,只要进入“X+才+Y”中Y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小、低、晚?”的倾向,这充分表现了句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3.除了从语义、句法方面对一个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外,我们还要探讨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语用的选择性,体现了具体语境中人们对语言对象的选择。例如,“一条鱼”和“一尾鱼”,虽然结构相同,指称对象也相同,但人们在什么时候用“条”,什么时候用“尾”,这是随语境而变化的。强调整体性,就用“条”;突出活动性,就用“尾”。

179页第四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 (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 (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 (动词) 4.青年们要到(北京)去。 (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 (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人)。 (名词)

7.他刚刚走(到)顶楼。 (趋向动词) 8.他会干这种事(吗)? (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看完了,(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出色)。 (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形)-决心(名/动) 可爱(形)-热爱(动)

荣誉(名)-光荣(形) 企图(动/名)-意图(名) 答案(名)-答应(动) 气愤(动?/形)-气魄(名) 批语(名)-批示(名/动) 残杀(动)-残忍(形) 诱饵(名)-诱惑(动/名) 兴奋(形)-兴趣(名) 安心(动/形)-担心(动) 道歉(动)-抱歉(形)

安慰(动/形)-欣慰(形) 感激(动)-感动(动/形) 愉快(形)-高兴(动/形)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句中“开始”作谓语中心词,带宾语,所以是动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向考虑?

“应该”只作能愿动词,“什么”是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了解”是心理动词,这也是应该记住的。(可以“很了解他”)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以上”按本教材的分类属于方位词;“可以”一般都作能愿动词处理。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出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音为chǖ//cüo,这表明是个离合词,离合词一般都是动词。 “开始”的问题比较大,需要认真考虑。 本句的结构分析应为:

新 老 同学 开 始 都 需要 出操。 │ 主│ │谓 │

└────┘ └─────────┘ │主││谓 │ └─┘└──────┘

“开始”是个小主语,但在这个位置的时候前面不能加数量词组,反而可以构成“一开始”“在开始的时候”,所以断定为动词作主语更好一些。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这里风景确实不错

“确实”可以作定语:你得给我个确实的保证。可以作谓语:消息确实。

所以“确实”应该是形容词。

“的确”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成分,所以是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永远没有好处

“长久没有好处”是否通顺,暂且存疑。但“长久”可以作定语,如“长久的打算”。

“长久”也可以作谓语,可以作宾语,如:“这种局面不会维持长久的”,还可以作谓语,如:“国运长久”,所以“长久”不可能是副词,它应该是形容词。 “永远”是不能作谓语中心词的,一般认为是副词,不过“永远”一词的使用目前是有变化的,如:“希望我们的友谊一直到永远”,又如:“这么说那我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吗?”

思考题

一、划分词类时形态标准和功能标准有什么区别?

形态标准,就是根据词的形态——词法范围内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

意义的语法形式来划分词类。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里,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往往由词法上的形式来表示,它包括: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的形态标志比较少,而且往往只有少数一部分词带有某种形态标志;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比如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不定量的复数,但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加,只有指人的名词可以加,而且即使不加仍然可以表示复数;动词加“了、着、过”等表示时态,但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这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虽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是由于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功能标准,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即能够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哪些词组合,

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结构关系。按照此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把所有的语言的词进行分类。而且事实上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讲,即使运用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在起作用。这就好比一个在校学生,戴上校徽(形态标志)时识别比较容易,但是即使不戴,只要他的学籍登记注册(功能标准)了,他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二、你认为词类首先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有没有价值?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或者“自由”和“黏着”两类,你觉得如何?

汉语的词类,一般语法书都首先划分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这样的区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不仅揭示了词内部两个主要类别的区别,而且对理解两类词语的特点以及词语的运用都有帮助。 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凡是开放类的词称为实词,凡是封闭类的词称为虚词。开放类就是难以穷尽列举其全部成员的类,封闭类就是可以列举其成员、在一个时期内不会增加新成员的类。也有人认为实词一般是自由的,虚词一般是黏着的。我们认为考察实词和虚词主要应该从其功能标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