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

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男20例,女4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大多在3~7年,最长达50年。主要临床表现:晨僵,对称性的腕、掌指、膝、肘等关节的疼痛与压痛、肿胀、畸形;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活动期血沉增快、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X线检查关节局部骨质疏松或间隙狭窄或骨质凿样破坏。

2 治疗方法

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主穴有大杼、肝俞、肾俞、膀胱俞、委中、昆仑、外关、风市、血海、太溪、三阴交;关节局部可取下述穴位:肩部取肩髃、肩髎,肘部取天井、尺泽,腕指部取腕骨、阳池、合谷,髋部取环跳、居髎,膝部取膝眼、鹤顶,足踝部取解溪、申脉;寒湿证可配关元、阴陵泉,湿热证配大椎、曲池。采用直径0.30 mm、长25~40 mm毫针,主穴均采用常规的毫针刺法,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寒湿证配穴用补法并加灸法,关节局部冷痛甚者局部取穴针上加灸;湿热证配穴用泻法,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甚者可局部瘀络点刺放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12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5个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天。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西药如布洛芬、保泰松及皮质激素类药。

3 治疗效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尪痹”的疗效评定方法制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RF因子阴性(滴度<1∶10),血沉男0~15 mm/1 h、女0~20mm/1 h,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8 mg/L,计7例,占11.3%;显效:疼痛肿胀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RF因子阴性或弱阳性,血沉和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比治疗前下降超过50%,计45例,占72.6%;好转:症状减轻,关节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RF因子阳性,血沉和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有改善但比治疗前下降未超过30%,计8例,占12.9%;无效:症状及关节功能无改善,实验室检查RF因子强阳性,血沉和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检查无任何改善,计2例,占3.2%。总有效率达96.8%。凡治愈、显效患者随访3年多未复发,偶有复发迹象者即时针灸1周,未再加重。

4 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着重取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足太阳经处人身之阳位,循行最长,是人体最大之藩篱,主一身肌表经络之卫外防御,而且膀胱与肾相表里。RA 往

往是因外邪乘表虚之时侵犯,入及骨骼及经筋,害及脏腑。故以足太阳经膀胱经肝俞、肾俞、膀胱俞等背俞穴及大杼、委中、昆仑等经穴通经祛邪为主,一则助邪外出,二则调理脏腑;外关、风市以助祛邪止痛,防止邪壅关节滞而不去;关节局部所取诸穴以通络止痛、宣散瘀毒为目的;患者久病多有肝肾亏损,故取肾俞、三阴交针灸补之使本元得充;针血海则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RA发病后期多有骨质损害,取大杼壮骨抗邪;寒湿证则重灸肾俞、关元以温肾壮阳祛寒;湿热证刺大椎、曲池以清热祛毒。

在针灸临床中,笔者感受如下:①针灸5~7次后,RA患者多觉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基本消失,此时不宜中断针灸治疗,因标病缓而本病未及也;②针灸3~5次后,不但疼痛等明显减轻,而且实验室指标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③凡是坚持3个及3个以上针灸疗程者远期疗效更好,多二三年内不复发;④局部红肿热痛甚者针刺5~10分钟,关节局部温度以手背触之有明显下降感觉,估计在1~2 ℃左右,可惜因条件所限未能测此类数据;⑤局部瘀滞血络点刺放血后,肿胀在24 小时多明显消退;⑥若在针灸期间或针灸满1月后辨证服用10剂中药则能提高治愈率并能明显防止复发加重;⑦此法对一些已产生关节畸形的患者效果不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