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作者:黎洪

来源:《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下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为农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绘制了清晰的蓝图。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做初步分析,并提出方向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

党的十九大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性目标;并于九月二十六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在此规划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乡村振兴做出了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关乎“民族复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热潮。在这新一轮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也必会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如何让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并在乡村振兴“大盘”中发挥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的课题。

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这历史节点上提出的战略部署。从一定程度上讲,农村地区的稳定决定着国家稳定和谐大局,农村居民的幸福获得感决定着全体国民的幸福指数,在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后,虽然国家综合国力大力提升,但贫富差距相当明显,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也不可避免的隐藏着一些根本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信心,農民朋友也看到了更加幸福的希望。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是着力于解决“三农”中的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虽然城镇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农村又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土壤,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在被“忽略”多年后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新时期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必定会为乡村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的最直接目的是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其战略意义是全局性和全方位的,因此,从政策指向和具体实施均会促进和引领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需要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彻底变革与改造,传统的“靠地生存”模式将会被彻底抛弃,当然,分散式的传统农耕形式本就与乡村振兴'“格格不入”,尤其在耕地少、山地多的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必然会优先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规划蓝图中。

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旅游发展程度,乡村也不例外。然而,实现乡村振兴是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富足、乡村美丽,进行农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而准确地发展乡村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转型方式。“所以,乡村旅游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乡村的自身发展,而不是旅游”

【1】126

。如果不具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朝第三产业发展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依托乡村良

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村民风、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体验项目,建设一定体系和规模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让村民在开展旅游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增收,也让乡村发展与外界实现融合。因此,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受限于基础条件的落后,在发展道路上一直处于不利的局面;同样,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贫穷似乎就是其“身份”,尽管近些年来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同样,这样的问题也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广大乡村的基础建设缺乏资金来源,“要想富,先修路”的愿景就难以实现。其次,对居民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思想与观念的“脱节”,所以,这种思想与观念的“脱节”对乡村振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社会经济的滞后也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济的落后必然带来基础设施的落后,这就势必会降低旅游可进入性,旅游可进入性在很大程度上既能影响旅游出行者的动机和对目的地的选择,更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的落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的直接影响就在于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极其有限,村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欠发达、欠发展”的西部地区来说,要全面发展乡村旅游还有不小的难度。社会文化的落后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更甚。这种社会文化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典型的小农意识、顽固的传统思想以及一定程度的淳朴民风的遗失。

其为真正的农民。然而,在缺少耕地的西部山地地区,长期以来,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便离开了土地,随着改革浪潮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寻求发展,留下的是老少留守者,在农业层面的直接体现便是大量的土地闲置荒芜,曾经的“原始”农耕再以不复出现,更多家庭的土地劳作都只限于简单的生产。基于此,农业业态的缺失对新一轮的乡村振兴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广大农村地区靠什么振兴,离开了“农”似乎成了无解之题,“去农”之路在没有工业基础地区可能难以走通;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共依共存的体系内,没有一定的农业业态留存,又何以吸引城市旅游者?所以,当前很多农村地区农业业态的缺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硬伤”,也对乡村振兴有着致命的制约。

然而,乡村旅游更不能没有农业业态的存在。“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旅游活动具有乡村性”

【2】30

,而这种乡村性离不开农业业态的支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全面外出和山地传统农

耕的高成本,使得早期那种“繁忙”的农耕劳作形式早已不复存在。大量荒芜的田土、没有了农耕劳作,靠什么吸引城市旅游者?又靠什么留住旅游者?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旅游,乡村旅游的本质完全就是让旅游者到田间地头体验农作活动。因此,要发展乡村旅游,恢复一定的农业业态就显得尤其重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地方政府和村民普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方面,地方财政有限以及基础薄弱,要想在众多乡村地区都进行“振兴”,必然会力不从心,在“无米之炊”的情形下,基层政府想重视可能会成为空话;另一方面,习惯了长期以来的“弃农”生活模式,村民对乡村振兴没有清晰的认识,村民普遍怀疑靠什么振兴,很多村民都很“现实”,除非完全政府投入,否则要让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就很难。同样,基层地方政府和村民对乡村旅游的开展与发展存在着认识和理解的脱节,也就必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这种生态宜居可能需要后期的调整、修缮甚至重建,这就自然会涉及到一定的投入以致利益牺牲,比如让位于公共设施建设的土地征用,这就有村民会认为侵占了其利益进而阻碍全局建设与发展。而且,相当部分村民对“生态宜居”没有准确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比原来住得宽敞舒适就是最好的生活。很多村民对于自己的庭院打理得非常干净,但对村子所在的区域环境却很漠视,从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便可见一斑。殊不知,生态宜居是个系统,涉及到诸多方面。这种观念意识的落后是长期形成的,需要不懈地宣传教育。

村民对乡村发展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开拓性的冒险精神,这种意识观念也会影响乡村全面发展的推进。乡村发展是全方位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要以现有的和本就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离开了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空间环境,谈乡村旅游就会成为空谈。“由于乡村旅游是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发展转型的一种可选择的途径,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在于乡村的发展,而不是旅游。旅游只是乡村发展的一种形式和载体”

【1】17

。村民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准确认识是渐进的

过程,需要以各种方式加以引导,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调整。

想,对新一轮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的清晰思路是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所辖民众对拟发展项目的判断,如果民众获得的是来自政府模糊的发展意向,就难以让他们全力投入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当然,广大民众的认识统一更为重要,要让民众认识到乡村振兴事业关乎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关乎世代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认识到乡村旅游是新的发展路径,这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支持,形成无穷的力量。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就得具有系统的舆论宣传和导向,地方政府要传递出准确而坚定的声音,基层政府要做耐心而仔细的宣讲和引导,争取获得每一个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新一轮乡村发展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现这一目标在短期内是有相当难度的,在村一级基层组织几乎没有集体经济的情况下,要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发展,绝大部分还得财政投入,至少得有明确的政策保障。有了“兜底”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保障,村民在发展中才会最大化的投入人力以致财力,在看得见前景的情势下,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他们才会乐于投入和奉献。所以,对于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倾斜,是要让民众能够理解的,也要让民众能够看得见的,同时还要是明确而能够落地的,才能产生应有的效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