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歌练习及答案文档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 ,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像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主要描写 ,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从诗句描写内容方面答题)(2分)

2.诗人写景,往往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试以“柳花惊雪浦”一句为例加以赏析。(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忆秦城?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自然景物 人的活动

2.颔联写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象是铺了一层雪。诗人不禁大为惊奇。此句 “惊”字写人,透露出诗中有人,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这种观感和情思与诗歌所展示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

3.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其二: “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4.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野 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 。(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此度”指寓居蜀中;“归”指归乡或者还乡。

2.衬托或者反衬手法,反语。

词人极写少年时在江南的乐事,反衬今日之可悲。当时念念惟在故乡,故不知江南之可乐,且思终老之还乡;而今忧患老大之后,还乡之终不可期,更有不能得归之痛。“白头誓不归”为反语,着一“誓”字,以断然坚决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韦庄词之劲直由此可见。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咸阳值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