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

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日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侯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缩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括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管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部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1)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与地球仪

标准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活动建议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二)地图 标准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活动建议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在地图上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利用泡沫塑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标准 1. 海陆分布 活动建议 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如,开展七大洲、?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教材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