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三、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具体课程领域的目标为中介作用于课程的。( √ )
2、在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中,课程基本结构经常表现出相同的存在方式( × ) 3、完整的课程论应当能够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 ) 4、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标一致( √ ) 5、在实践中,教学与课程是两回事( × )
6、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 )
7、目前小学开设的活动课是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 √ ) 8宏观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基本理念问题( √ )
9、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方和学校将会在课程设计中担任主要角色( × ) 10、课程总是以特定的教学为基础( × ) 11、教学是指教什么的问题( × )
12、小学课程中,语文、数学是主科,其余是副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 × ) 13、课程论中关于课程的设计,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 × ) 14实质教育学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 √ ) 15、一定的能力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 ) 四、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番号填在括号里)
1、从目前而言,( B )的观点更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A、课程的知识 B、课程的经验 C、课程是活动
2、我国课程的现代化是从引进西方课程开始的,( C )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
A、形式教育派 B、科学主义学派 C、实质教育派
3、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的代表人是( A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泰勒
4、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作为课程的必要条件是(B)观点。 A、知识本位 B、经验本位和经验法 C、结构本位 5、( B )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 A、实验法 B、主观法和经验法 C、活动分析法
6、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 C )是最为著名的模式。 A、发现模式 B、杜威模式 C、泰勒模式 D、接受模式 7、我国的教学大纲最根本的任务是( D )
A、教学时间、顺序的安排 B、规划课程的不同内容、教学方法 C、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 D、说明课程所包括的知识体系
8、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 C )。 A、课程的内容 B、教师教的方法 C、学生学的学习方式 D、教学目标 9、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 A )课程为主。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
16
10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 A )正式成立 A、1986 B、1987 C、1989 D、1990
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 C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12、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 C )的认识。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本质 D、课程结构 13、适用于一定阶段具体课程的目标属于(B )目标。 A、第一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