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想象竞合犯
40.自首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不作为的概念及特定义务的来源。
42.简述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43.简述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44.简述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刑法学》试卷(A卷) 第5页
10页)
(共45.简述普通累犯的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第46、47题每题10分,第48题5分,共25分)
46.案情:距彭某菜地14米处的一芦苇丛中有窝田鼠,经常啃吃其菜地豆苗,彭某欲
将该芦苇丛烧掉。该芦苇丛距其村山场集体林200余米,中间各有一条宽约7米的公路和铁路与山场集体林阻隔,但路边两侧有芦苇、板栗树、灌木等植物茂密丛生。彭某认为距山场集体林较远,又有公路和铁路阻隔,不致引起森林火灾,即先清理出2米左右的隔离带,点燃了芦苇,让其燃烧,自己则回到菜地锄草。半小时后,火蔓延烧越公路。彭某为逃避责任,不扑火也没报警,悄悄离开现场回家,结果酿成森林火灾。造成有8名村民在扑火中遇难。火灾造成有林地过火面积413亩。 问题:对彭某的行为认定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彭某的行为应认定为放火罪;另一种意见认为彭某的行为应认定为失火罪。请用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两种意见的各自理由。
《刑法学》试卷(A卷) 第6页 (共10页)
47.案情:甲,男,30岁,2008年4月因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2009年12月,甲教唆乙(1994年10月生)与一名痴呆女性强行发生性关系,甲在一旁观看取乐,但其本身并未与该痴呆女子发生性关系。乙回家后,被其父发现异常,随后追问出真情,将乙捆绑后送至当地公安机关。乙到案后说出行为的前因后果,公安机关遂将甲抓获归案。
问题 :请分析于对甲、乙行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和处罚,并简述理由。
48.案情:甲欲杀害其女友,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臵。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
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将其冲下山摔死。
问题:甲的行为与其女友死亡的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理由是什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刑法学》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刑法学》试卷(A卷) 第7页 (共10页)
21.D 22.B 23.B 24.B 25.B 26.D 27.D 28.C 29.D 30.C
31.C 32.D 33.C 34.D 35.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6.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3分)
37.意外事件是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3分)
38.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分)
39.想象竞合犯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3分)
40.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3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答: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社会行为。 不作为特定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5分)
42.答:
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1)都已经预见到可能性,但预见的可能性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2)后者无任何凭借,前者有自己的凭借 意志因素上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不希望”,做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并采取防范措施或应急措施,故结果违背其本意,后者不作出任何意志努力,表现为“无所谓”,结果不违背其意愿。(5分)
43.答:
(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能及于第三者。(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人主观上必须
《刑法学》试卷(A卷) 第8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