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诵读体会深,入情入境感悟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隶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的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代诗词曲。四篇文言文分别为:《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五首古代诗词曲分别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本单元的诗文题材各异,文体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点在于,它们无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单元说明中写道:“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这基本确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透过文本,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本,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单元说明同时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综上,基本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如下:
1.在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帮助下,大致读懂课文内容,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通过反复诵读,背景资料助读,说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自己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3.通过品读,能说出文章在写景、叙事、议论等方面的语言特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酬和之作,刘禹锡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长期遭贬边远地区的人生经历,写出了内心的悲愤不平之感,而最终以乐观旷达做结,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刘禹锡的广阔胸襟。全诗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意境深刻,其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名句,以“沉舟、病树”与“千帆、万木”的形象,含蓄蕴藉地表情达意,而此句画面感强,充满生机,蕴含的生活哲理更是为后人所称道。所以本文在本单元应当承担的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基本可以确定为:情感或心境。 【学情分析】
初二(3)共有学生25名,其中女生11人,男生14人,包含4名外籍生。这些农村孩子虽不是独生子女,但在家中多数娇生惯养,所以他们面对逆境与挫折,多数是脆弱与逃避的,可以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学习,对他们进行思想熏陶与教育,增强他们应对挫折的信心与胆气。
另外,这个班的孩子多数害羞内向,不喜欢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班级里的余莹莹、何袁立、张如婷同学,学习用功努力,勤奋刻苦,余焰彪、余志诚、陈斌同学,聪明机灵,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授课时可以提问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思考与积极发言。班上女同学的朗读声音清亮,清脆动听,男同学的朗读声音低沉,规规矩矩,但多数同学无法做到准确传达诗歌的感情与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作品与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努力让他们准确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班上的陈诚、梁志同学,胆小内向,渴望表现自己却缺乏勇气,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予以提问,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也避免贸然提问超出他们能力水平的问题,或者表扬过当。班上的薛博诚同学,颇具语文素养,有点胆小内向,廖润林同学音色很好,落落大方,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课前安排薛博诚带廖润林编排课本剧,在课上表演,锻炼他们的胆气和能力,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
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经很多,对诗歌所叙述的事情、描绘的画面能简单叙述,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因而有感情的朗读往往流于“虚情假意”,课上可指导他们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此前学生接触到的刘禹锡的作品有文言文《陋室铭》,诗歌《秋词》,可以让学生搜集刘禹锡的资料,授课时对写作背景加以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刘禹锡的坚持与豁达,能力与文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提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2.想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的心情,理解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刘禹锡的坚强乐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提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复习《秋词》《陋室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读作者,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读题目,提取题目包含的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介绍刘禹锡生平,背诵《秋词》,回顾《陋室铭》主旨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刘禹锡的性格:坚强不屈、乐观豁达。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分钟,熟悉诗歌内容。有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诗句。
3.学生划分节奏停顿,自由朗读诗歌一遍,再齐读一遍,读出节奏感。 (三)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思想感情,欣赏诗中名句。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 2.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各联,揣摩、讨论诗歌朗读语气,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描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画面,学生想象,感受“病树”的心情,并说出诗句包含的人生哲理。
4.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诗歌一遍。
(四)课本剧表演,再现诗歌酬和的情境,投入朗读诗歌。 1.学生表演诗歌酬和情境,邀请同学一起投入地朗读诗歌。 2.师生合作,轮流朗读诗歌各联。 3.学生齐读,投入地朗读诗歌一遍。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课件出示艾青诗歌《礁石》,学生朗读,教师结合《礁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和学习刘禹锡的坚强乐观。
2.作业布置: 续写铭文:“舟不怕沉,翻修则行;树不惧老,嫩芽吐新,斯是暮年,惟吾志坚……” 六、板书设计
酬 刘——坚强乐观 悲愤 赠 白——温暖友善 ︱ 诗 情——惺惺相惜 振作 七、课后反思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是古代诗歌的由来,因而古代诗歌的教学,离不开朗读。这堂课实践了不少朗读的方法,期望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感受。朗读方式包括自由朗读、齐读、范读、有节奏感地读、有感情地读、进入情境投入地读,师生互动共读诗歌等。因为是录课,胆小追求完美爱面子的学生多,所以增多了集体朗读的成分,减少了个人朗读的成分,让他们更放心投入地进入情境朗读诗歌,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细思之,或不如逐个起来读一读来的更锻炼学生,给学生更直接的指导和更深刻的体验。为了照顾到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也许,前面基础的环节做得还不够细致,深憾之。转念一想,朗
读要始终坚持和贯彻,在日积月累中才能收到奇效,这样一来,我还是有很多机会继续践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保持住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是长长久久的课题。 一直相信,讲台是教师最神圣的舞台,“发心魂之声,发智慧之声,发启蒙之声”(曹文轩),也是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根据地。学生要表达,教师要表达,在交流和碰撞中,才会各自产生触动和改变,更趋近真善美。所以教师的语言要美好,要智慧,能击中学生的内心。显然,备课时的精心设计与授课的实际过程并不会完全一致。精心备课,锤炼语言,也是需要不断追寻上下求索的。 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收缴上来作业,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较为丰富的内容,摘录如下:
舟不怕沉,翻修则行;树不惧老,嫩芽吐新;斯是暮年,惟吾志坚。故友已逝,触景伤怀;故乡远逝,恍如隔世;对坐饮歌,豪情顿生。(概括了课堂所见所感)
舟不怕沉,翻修则行;树不惧老,嫩芽吐新;斯是暮年,惟吾志坚。今不悲秋,野菊灿烂;白头梦得,梦得还乡。玄都观中,刘郎吟诗;天子堂上,指点江山。(设想了刘禹锡的前程)
舟不怕沉,翻修则行;树不惧老,嫩芽吐新;斯是暮年,惟吾志坚。旧友上门来,把酒絮絮谈;一棋一世事,无惧无怨尤。可以说别情,诉衷肠。无流离之酸楚,无奔波之劳苦。乐天诗歌赠,梦得锦句酬。我辈云:快意人生!(仿写《陋室铭》,设想刘禹锡晚年生活) 课堂还是太匆匆,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仿写《陋室铭》,而学生的理解却五花八门,倒也新奇。囿于年代,虽然不断地设法解除语言的障碍写作背景的障碍,但是也无法让学生完全与诗歌内容契合。可我相信,在长期不断地诵读实践中,我的一些学生哪怕一时没有很具体深入的感受,多年后,他们遇到某个触动人心的时刻,涌上心头脱口而出的,会是曾经投入品读过的诗句,或者温柔了他的岁月,或者陪伴了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