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82 课程代码:0235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试述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组织和大众传媒等。

一、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它是人们来到世间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场所。家庭为个体身体的抚育和感情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在与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中,儿童从小就有了亲情、温暖、关爱、尊敬等情感体验。家庭使儿童获得像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语言、思考、与人交往等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家庭使儿童开始接受和内化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使他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早期社会化中,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二、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现代社会,随着家庭功能的变迁,学校越来越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家庭相比,学校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等特点。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传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文化遗产,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与家庭相比,儿童及青少年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更多的要面向社会。

三、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自发的结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与家庭和学校一样,同龄群体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同龄群体使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东西。在同龄群体中,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活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活动的内容,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榜样,有自己的语言、交往方式,并因此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同龄群体中,儿童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立的姿态与人交往、建立关系,这种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儿童自身的独立意识,增加人际交往能力,积累解决人际冲突的经验,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

1

色,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准备。

四、工作组织是指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单位,是个人社会化的又一重要机构。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在工作单位中,个人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个人的能力、性格、品格、气质等。在职业生活中,还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组织是成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五、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取的各种传播手段。比如,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在传统社会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学的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等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和身教。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它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传播手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27.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答案:

要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应当注意到:我国农村社区与城市杜区之间的差异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三种二元结构叠加的结果。

首先,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这种差异就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容易消除。改革开放并没有能够消弭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这种本质上的二元对立。

其次,195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对城市和农村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的进程削弱了我国在19 50-1970年代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方面,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国家也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根本废除。 “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和割裂,这就是“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改革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被改革所弱化。一方面,农产品消费在城市居民消费中的比例降低,农村生产与城市生活的联结削弱了。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

2

市场的发展也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对本国农业生产的依赖。市场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城乡之间的联结,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割裂。这是理解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要理解今天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就需要注意到三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叠加。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走向的改革以来,单位制度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单位与成员经济关系的变化。这构成了单位制度变迁的基础。计划体制下的单位对于其成员是一种全面承包的关系,即单位为其成员几乎提供了经济所需的各个方面。而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单位成员也将个人的权利全面让渡给了单位。市场转型以后,单位内部的非市场机制受到重大冲击,单位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流动资源,单位成员自由流动的空间也不断扩大。

第二,单位从对人的全方位控制,逐步转变为只是对人们职业活动的控制。市场转型前,中国的单位不仅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人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场所。单位已经侵入了其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场转型以后,单位内的关系逐渐由初级关系转为次级关系,单位逐步向单一的就业场所转化,单位的许多功能逐渐社会化,尤其是社区组织正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人口正在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第三,单位从涵盖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口变为仅能涵盖城市中的部分人口,原来被单位所容纳的一批成员被甩了出去,这些成员包括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新增失业人口等。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单位制度尽管发生了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它并没有马上解体。事实上,单位制度的变迁中同时出现了弱化和强化的两种倾向。所谓弱化,是指单位在市场的冲击下,其内控力越来越弱了。所谓强化,是指由于单位有了更为明显的独立经济利益,单位为自身向国家争利益的现象更突出了,而单位成员尽管在政治上对单位的依附大大降低了,但在经济上对单位的依附反而加深了。当人们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通过单位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就只有以自己对单位的服从来交换所需要的那些资源。尽管市场改革强化了国家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之间依赖关系的双向性质,但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占优势的一方仍然是国家和单位。单位在未来进一步的市场改革中是否会演化为纯粹的职业组织,还有待观察和分析。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