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对口升学语文真题

.

湖南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6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在人类历史流变中,任何民族走过的路都非一帆风顺。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五行”相生的朴.

素唯物主义、阴阳相生的朴素辩证法、与时俱进的世界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等,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深处。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兴亡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见贤思齐的优秀品格、孝悌忠信的荣辱观念,标注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肉”,极大( )了中华民主的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独特性。崇尚仁爱的为人之道、求同存异的处事方法,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形神兼倍的美学追求,俭约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国色彩和中国气质。 1.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崛起jué 骨骼赋bǐng 经络..gé B.禀..luò C.泱泱yāng 孝悌和tài ..dì D.并蓄.xù 泰.2.第一段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 B.能够 C.为了 D.特别 3.根据文脉,下列短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传统美德 ②思想理念 ③人文精神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4.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知行合一 B.见贤思齐 C.求同存异 D.形神兼倍

'.

D.③②①

.

5.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激发 修养 B.迸发 滋养 C.迸发 修养 D.激发 滋养 6.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排比 B.比喻、排比 C.拟人、夸张 D.拟人、比喻

二、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清,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张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7.下列关于苏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八大家”之一 B.“豪放派”代表词人 C.晚唐著名的文学家 D.与父、弟合称“三苏”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深青的柳色以映衬梨花的洁白,色彩鲜明。 B.次句将纷飞柳絮与满城梨花两相对比,突出主旨。 C.三句以白雪摹状梨花,比喻巧妙,自然铺垫下文。 D.末句用议论方式收束点睛,由物及人,寄意筑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许仲平义不苟取 《元史·许街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

主,吾心独无主乎?”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颖悟不凡 凡:平凡 .

'.

.

B.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过:超过 .C.如是者凡更三师 更:更换 .D.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歪斜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怀之河内人也 B.实大奇之 ..C.父母强之不能止 D.或问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2.(1)桑之落矣,________ 。(《氓》)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 _;_______ ___,无以成江海。(《劝学》)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6分,每小题3分)

博士·硕士·学士

如今,“博士”一词在我国代表着最高学位,很多人以为它是从英文Doctor翻译而来,其实,“博士”一词是中国本土词汇,而且历史悠久。

“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作为官名,始见于二十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博士主要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有机会潜心读书治学,所以学识渊博。“皇帝”这个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还是由秦时的博士所议定的。

“博士”在古代是专备皇帝咨读的文官,兼管教育和学术。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大学、四门等博士。隋唐之前采用征拜和荐举的方法来选拔博士。

古代还把专门精通某一职业的人称为“博士”,如“医学博士”、“太常博士”(精于礼仪的人)等。后来还出现了“茶博士”的称呼,这是套用博士的职衔称呼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信。“茶博士”一词始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这些茶馆堂馆不但茶艺高超,有许多绝活,遂由于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而见识广博,因此被茶馆誉为“茶博士”。

到了近代,博士正式和学位挂钩,其官职之意已消失。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