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案例分析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中的“少教多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少教多学呢?我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验与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出现差异时,要激发学生思维,把“冰冷”的文字活性化。
案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雷雨》描写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叫孩子复述课文。有个孩子讲到这里时说:“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老师说:“云彩能掉下来吗?”孩子回答说:“不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压下来。”“体会一下压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们有所领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思维很活跃。那个孩子起来复述课文,不是照原样说一遍,而将原作心灵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现”出来:“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压下来”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来”表达的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动感。这是多么珍贵的孩子的独特体验和本真表达。这才是“文学化的复述”,比原作“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成人话语,不知诗意了多少倍!可见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还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作者的意图。
在一次观摩课上,覃列就老师在上《威尼斯的小艇》的片断。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你认为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
生1:我认为好在用词准确“特别”,体现了不是一般的好,“行船的速度
极快”,用一个“极”来形容快到了极点。 生2:我认为好在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生3:我认为好在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还能作急转弯。
生4:我认为好在作者用了“不管……总……总……而且……还……”几
个关联词概括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覃列就老师的教学不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独特感受,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体验文本的内涵。让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赞美了水上城市威尼斯市民水上生活的娴熟),明晰了课文及导学、导练的编排意图,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并引导学生运用类似的语言格式进行说话,实现课程目标。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的“三读”:初读、精读、品读
阅读教学中“读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引导要得法,做到多读少讲。 1、提高初读的质量,给学生指点读书方法。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因此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是语文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就不能过于匆忙,而应该像老师钻研教材那样,引导学生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而且每读一遍书要有相应的要求和效果。
2、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精读、品读。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文本蕴含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要鼓励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必要时要引导回读精读。 读的时候还要“入境”,不仅要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还要了解作者说这些话是表达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陆九渊诗句里就写了“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初读与精读基础之上,细细琢磨之后再整体把握即为品读。品味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把文本如何丰富,如何优美,如何生动,如何形象,如何有特点,如何有魅力读出来,而且要有感觉,有心得,还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案例:张玲裕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节: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 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的读法指导。
( 学生齐读,读到各个动词时,大家读得轻柔、兴奋。)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读?
生:鲜花很美,太阳的金光不忍心伤害她。
师: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么美的情境。老师也想美美地读一遍好吗? 生:我们也想再像老师这样读。
师:好,我相信大家这一次一定比比上一次读得更好!
师:听大家读得那么有节奏,老师还想和大家一起配上动作再读一遍。 (学生们积极地练读,很认真。老师指名读后,学习的热情高涨。)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了文本的意境。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