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7.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事物存在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8.简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四,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意义: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注意日常的点滴积累; 同时又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的发生,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
9.简述辩证否定的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要采取辨证否定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能全盘继承和照搬,也不应全面抛弃和排斥,而应有鉴别、有选择地学习,
10. 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1.谈谈你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 “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抓重点是要抓关键、和主流的方法,“二者兼顾”是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两点之中有重点,而非均衡论。
1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
1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21 页 共 4 页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生活中,就会犯教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
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1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 是相对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8.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
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观点。 真理转化的过程中。 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
如果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区别; 主义的错误。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15. 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人的本质是变化和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依据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19.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一。 实性的特点。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现实意义:1、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者,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观点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 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方法论意义: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保持着相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是社会发展对独立性。 的根本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17.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意义? 决定着社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对社会存在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 21.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22 页 共 4 页
实质是生产过剩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分别是什么?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而价值的源泉则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4.简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以及意义。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c和v表示。其作用和意义是: 1、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2、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5.简述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及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的资本必然从利润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列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6.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具有多样性?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7.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分析论述题
主要集中以下题眼点: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
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
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与构建和谐社会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23 页 共 4 页
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 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 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3、马克思的实践观与生态环境
5、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1)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于人类,推动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24 页 共 4 页
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导致与人类利益相背的消极后果,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深化,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即“全球问题”。(2)所谓“全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急剧膨胀、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濒临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其中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涉及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最棘手的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使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全球问题”。(3)要解决“全球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包括完善法制和加强管理,以及发展和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等。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
7、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问题 人类在20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最有难度的探索之一,就是对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探索。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遇到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与这一探索紧密相联。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全部困惑和失误,都根植于这一具有巨大难度的历史性课题未解的奥秘之中,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则系于这一基本历史命题的解决
建立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抽象的意义去认识价值规律,而且要从整体的、动态的和相互联系的角度认识它的实现过程,不仅从一般意义认识它的实现过程,而且要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俘的买现机制,
8、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和超额剩余价值理论与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方法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2)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以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这一点对于当今企业实现增加利润的目的是完全适用的.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建立在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极大地推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地,大量地增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不同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为国家用于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卷 第 25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