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上卷·秦汉文学 一、秦汉辞赋

1. 什么是“赋”?

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代表作家:贾谊。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代表作品:《归田赋》。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 什么是“九体”?

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3. 什么是“七体”?

答:“七体”是汉大赋的体裁之一,由枚乘首创,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新体赋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

散文。这种赋体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4. 汉赋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答: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正面影响:汉大赋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负面影响:汉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认为它们“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这种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5. 比较《七发》和《子虚赋》。

答:相同点:都是汉大赋的代表作,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兼有讽喻劝谏;手法铺张扬厉,辞藻华丽,都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不同:气势上:后者更能体现汉大赋的巨丽之美和极致的追求。语言上:前者中少有三字句,而后者句法参差,节奏感和韵律强。前者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后者是汉大赋成熟的标志。

二、秦汉诗歌

6. 《大风歌》和《秋风辞》的比较

答:“《大风》千秋气概之祖,《秋风》百代情致之宗。虽言语寂寥,而意象靡尽”。

7. 什么是汉乐府?

答:即汉代乐府诗歌。乐府原为秦、汉时期音乐官署之名,后演变为诗体名称。汉武帝时,扩大乐府机构规模,赋予采诗职能,派出人员搜集各地民间歌谣,配乐演唱,以观风俗、娱声色。乐府所采民歌及文人仿乐府体的诗作,后世亦即名之为乐府。宋郭茂倩有《乐府诗集》,辑录从传说中的陶唐氏之作直至五代的乐府诗,分成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等十二大类,为后来学者所沿袭。现存汉乐府诗歌有数十首,大多产生于东汉后期。“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思想艺术极具特色。他们的内容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富有真情实感,诗歌艺术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叙事成分加重,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行止传神,以五言为主的句式也比古老的四言诗体增加了表现力。它是我国叙事诗的典范和成熟的标志。

8. 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答:(1)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这些叙事诗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在叙述的过程中,注重详略得当。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3)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有助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

(5)押韵灵活自由,增加了诗的生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

(6)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7)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孤儿行》通过主人公痛苦的自述,真实有力的暴露了旧社会哥嫂虐待孤儿的行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家庭奴婢的非人生活境遇。 (8)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是浪漫主义的表现。特别注意《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可谓生花妙笔。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另一方面,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写,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

9.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答:汉乐府内容丰富,反映的社会面广,深刻地揭露了两汉的社会阶级矛盾,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反映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对于阶级压迫的反抗和控诉。如《东门行》便是写一个贫农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铤而走险去打开一条生路的情形。这也正是对统治阶级残暴与迫害无辜良民的深刻揭露。

(2)揭露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痛苦,表达对战争和徭役的怨愤。如《战城南》写战争的惨烈,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恨与诅咒。

(3)反映富家荒淫生活,揭露和批判上层社会的淫侈、丑恶、腐朽,表达人民的爱憎。如《鸡鸣》一诗暴露了统治阶级贵族的盛衰无常。当其盛时,富贵显赫、荣华无比;一旦遭祸而衰,兄弟之间非但互不相救,而且推诿倾陷,各图苟全,极写其卑鄙自私的丑恶嘴脸。

(4)更多的是以妇女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的,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她们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压迫,对那个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 如《怨歌行》《白头吟》等一类诗,都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子手中,因而随时又被遗弃的危险。

10. 《孔雀东南飞》:

答:(1)名词解释:《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大致创作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佚名。这首叙事诗340多句 ,1700多字 。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嫁到焦家后,为焦母所不容。被遣回娘家后,兄长逼其改嫁。兰芝在新婚之夜赴水自尽,以自己的生命对封建礼教进行最后的抗争,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从汉末到南朝,《孔雀东南飞》在民间口头传唱中经过不断加工润色,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2)艺术成就:

?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塑造多种人物形象 ? 结构布局独具匠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 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 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 ? 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流畅而又婉转优美

11. 乐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答:地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它是我国叙事诗的典范和成熟的标志。

影响: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2)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3)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4)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5)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这也是它们的普遍特色。

(6)形式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实现了由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对古代诗歌样式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古诗十九首

答: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此十九首古诗的部分作品,前人或推测为枚乘、傅毅等人所做,但均缺乏实证。近代学者则论断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大致是东汉后期建安前数十年间,作者属于当时社会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二、诗的基本内容,多咏写夫妇友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阐明人生哲理,染有感伤色彩。

三、艺术特色:格调浑成,意蕴深厚,语言洗练精爽,善用比兴寄托,发展了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成为中国文人诗进入成熟期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四、艺术成就:(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抒情性(2)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借织女的离愁,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3)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4)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5)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3.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比较:

答: 1.思想内容:汉乐府属于民歌,多直接反映现实,反映生活面广泛而深刻;古诗十九首属于文人诗歌,多咏写夫妇友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阐明人生哲理,故而是间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较为狭窄单纯。

2.艺术手法:汉乐府侧重叙事,客观性强;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见长,主观性强。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前者通过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后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周围的景物相融合来塑造人物形象。

4.语言风格:前者多用口语,语言质朴、通俗,直抒胸臆,抒情炽热而直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后者语言典雅、凝练又无雕琢痕迹,词彩自然生动,情思深沉,抒情委婉含蓄。 5.美学特点:两者风格上都是自然之美,充满悲剧色彩,不同的是,前者之悲是悲壮,后者之悲是悲凉。

6.诗歌形式:汉乐府诗的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句式以杂言为主,参差错落,不拘一格;《古诗十九首》全都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7.艺术成就:前者是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后者是抒情诗的典范。

三、秦汉散文

14. 什么叫《吕氏春秋》?

答:《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秦相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共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编著的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