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治惠民(今山东省惠民县)。辖区东北滨渤海,西南连济南府,东南邻青州府,西北与直隶省天津府接壤。下辖:惠民(今山东省惠民县)、阳信(今山东省阳信县)、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乐陵(今山东省乐陵市)、利津(今山东省利津县)、沾化(今山东省沾化县)、蒲台(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北黄河南岸)、青城(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商河(今山东省商河县)共9县;滨州(县治在今山东省滨州市宾城镇)1散州。
东昌府
位于山东省西部偏北。春秋时期,分属齐国、卫国和晋国。战国
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秦代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分属兖州部东郡、冀州部魏郡、青州部平原郡和兖州部东郡。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分属青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阳平郡、冀州部清河郡和兖州部东郡。南北朝时期仍承前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分属魏州武阳郡、贝州清河郡、属济州济北郡和兖州济北郡。唐代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改为15道。分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河北道贝州清河郡、河北道魏州魏郡、河南道济州济阳和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宋代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分
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路分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山东西路东平府、大名路大名府和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分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东平路。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分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清代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属山东省,至清末无大变化。[4]
府治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辖区东界济南府,西南邻直隶省大名府,南连泰安、兖州、曹州三府,西北毗邻临清直隶州,北局部与直隶省故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接壤。下辖: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堂邑(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博平(县治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博平镇)、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清平(县治在今山东省高唐县旧城镇)、莘县(今山东省莘县)、冠县(今山东省冠县)、馆陶(县治在今山东省冠县馆陶镇)、恩县(县治在今山东省平原县恩城镇)共9县;高堂州(今山东省高堂县)1散州。
泰安府
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
国泰民安之意。泰安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夏商时分属青州和徐州,周代时分属齐、鲁两国。秦属济北郡、东郡。博邑改博阳县,为济北
郡首府,在泰山之南的汶水北岸。两汉改博阳为博县,公元110年,将赢、博两县割设奉高县,奉高城位于现泰安城东18公里故县村汉初(前200年)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剌史部。三国、两晋、南北朝移至博县 。
北齐时改为东平郡,郡治置博县。隋初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迁奉高入博,改名博城,属鲁郡(现泰安城东南约13公里的旧县村)。唐隶兖州、沂州。改博城为乾封县属兖州。唐中后期及五代,现泰城位置形成庙会,泰安城市的雏形,萌现在这一历史时期。宋隶兖州袭庆府,隶京东西路。乾封县由现旧县迁至泰山南麓的古岱岳镇(即现址),公元1008年乾封改称奉符县。南宋高宗绍兴6年(金太宗天会14年,公元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南宋孝宗淳熙9年(金世宗大定22年,公元1182年)设泰安州,治于岱岳镇(今泰城),隶属山东西路。元时仍为州,始隶东平路,后隶中书省。明代奉符县撤销,为泰安州,隶济南府。清世宗雍正14年(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5]
府治泰安(今山东省泰安市)。辖区东及东南界青州、沂州2府,西及西南连兖州府,北邻济南府,东北与东昌府接壤。下辖:泰安(今山东省泰安市)、东阿(县治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新泰(今山东省新泰市)、平阴(今山东省平阴县)、莱芜(今山东省莱芜市)、肥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肥城市北)共6县;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1散州。
曹州府
位于山东省西部偏南。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商代,境内曾置有莘、顾、黎三国。西周时分属曹、郜、须句、鲁、卫、宋等诸国。春秋后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战国前期为齐、楚、魏所辖。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秦分属东郡、砀郡。隋代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分属曹、濮、郓、戴、宋5州。炀帝大业2年(606年),废州改郡,分属济阴郡、东平郡。唐代分属河南道、曹、濮、郓、宋等各州。元代属中书省。明分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东平州、京师大名府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濮州。明太祖洪武4年降曹州为曹县。英宗正统10年(1445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曹州为直隶州。菏泽用作地名称县始于清初。据清乾隆21年本《曹州府志》记载:“雍正13年(1735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6]
府治菏泽(今山东省菏泽市)。辖区东界济宁直隶州,西邻直隶省大名府,南及西南依河南省归德府,东南连江苏省徐州府,东北与兖州府接壤,北端与东昌府交会。下辖:菏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单县(今山东省单县)、曹县(今山东省曹县)、范县(今河南省范县)、观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观城镇)、城武(今山东省成武县)、郓城(今山
东省郓城县)、朝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朝城镇)共10县;濮州(州治在今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1散州。
兖州府
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地名出现始于春秋之后。春秋战国时把禹时
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14州刺史时开始的。兖州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晋惠帝永熙年间(290年)属后赵,侨治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寄治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江宁县北),穆帝永和年间(345—356)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淮西公太和年间(366—371)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14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10年(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