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校对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校对

摘 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整个《史记》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司马迁在最后评述时引用了整篇《过秦论》,这是在《史记》全书中也仅此一见。由此可见该卷的价值与其它卷不同。由于当时编写条件差,而且史料众多,司马迁在编撰的时候不免有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我们通过阅读该卷了解整个秦朝的兴衰历史。本文也仅仅是列出了该卷的十分容易发现的错误,希望对以后阅读该卷提供微小帮助。

关键词:史记;秦始皇本纪;错误;校对;价值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承其父司马谈之志,任太史令,完成此著作。为写此作,司马迁曾漫游各地、了解民俗、采集传闻、博览群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终成此书。郑樵曾形容这部书“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鲁迅先生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也因其治史的态度为后人称赞。但人非圣人,《史记》所记,上古传说时代至西汉汉武帝时期,上下横跨几千年,拥

有大量历史资料,编史工作繁杂,不免出错。又因司马迁将不少民间传闻编入其中,使得部分史料并不十分可信。如《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有: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 ,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这是家喻户晓的刘邦斩白蛇的史料记载。刘邦斩白蛇此事或许有,但是这部分史料中有明显的被神话的痕迹,其中有一处实为可疑,“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此处描述过于神秘,应该是司马迁听到的民间传闻,用来称赞刘邦的英勇。自古以来,很多圣人的出生都会被人神话化。比如《史记》卷四《周本纪》中有: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

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被丢弃后,马牛不践,飞鸟用翼覆之。?@样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该人的优秀。这些皆是民间传闻,可信度并不高。因此,《史记》的部分史料有误,我们在引用的时候需反复斟酌,切不可盲目相信《史记》的权威。 一、《史记》部分史料有误的原因

第一,《史记》中存在有部分民间传闻,民间传闻越传越神,这些史料虽是作者亲自采集,但是传闻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

第二,《史记》是诞生于西汉最为强盛的时期,帝王对下面的人思想控制应十分严厉,有些史料或许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所采集的史料本身有误。

第三,司马迁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在整理的时候,或许作者本身的原因,会导致阅读《史记》的时候会发现有些 史料记载前后矛盾。这类史料的引用就需要认真考证。 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错误校正 (一)有关该卷中王与太后死时的用词

该卷有几处这类的错误。首先是“庄襄王死”,原文中有“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始皇帝是庄襄王的儿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