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讲义 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什么是“人”?

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

(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

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

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

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 习得行为(学习) 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 心理行为 社会行为

按行为内容: 摄食行为(生存行为) 睡眠行为(生养行为) 游戏行为(生趣行为)

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 繁衍行为(生殖行为) 皈依行为(生息行为)

按行为主体分: 个人行为 集体行为

按医学标准分: 正常行为 异常行为 健康行为 病理行为

按个人成长阶段分: 胎儿行为 婴儿行为 幼儿行为 青年行为 中年行为 老年行为 (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生物生理层面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

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

心理层面

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 社会层面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

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 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 (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主

要有三种:市场、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

(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 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 复合性 变化性 多样性 累积性 3.社会环境

(1)环境:环境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有因素和条件

(2社会环境: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义的活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关键点:指出了与人类行为的联系,指明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社会环境内容诠释:

1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2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体系,也包括纳入人类

活动视野的、经过或将要被人类活动影响或改造的部分自然环境体系。 3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 关键:是否被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过 社会环境的构成

物理环境(改造后的自然界、人工世界) 社会组织(家庭、群体、社区、关系网)

社会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制度等) 4、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

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的的需要; 是熟悉社会工作过程步骤的需要; 是研究社会问题训练思维的需要。

社会工作: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

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

社会工作的中心:社会环境中的人 核心问题:人类受社会环境影响巨大 社会工作者服务途径:

直接帮助: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应对能力 协调关系:协调案主与公私组织机构间的关系 影响政策:联系人与组织,帮助获得资源机会 (2)社会工作基本步骤

1研究问题和情境 2选择介入的目标 3制定具体的计划

4实施实际的介入: 向个人提供咨询 协调、沟通组织 影响其改变政策 5有序地结束介入

马加爵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提示:

家庭、学校、暗恋的女友、寝室同学、 社会救济保障、就业系统、文化氛围 王瑞鸿先生观点:

生理因素是基础 (行为的生物基础) 心理因素是核心 (行为动机和动力) 社会因素是根本 (决定性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方式 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和影响力量 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时代参照和标准 人类行为的个人问题往往源自深层社会原因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

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

响更大。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 ——至善原则

2、心理发展阶段论: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氏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征期(3—6岁)潜伏期(10—12岁) 生殖器期(青春期—死)

4弗氏还提出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5.对弗氏的批评:

A 许多假设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充足的实验证据。 B 泛性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

(1)弗氏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而埃氏则注重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

(2)弗氏强调人的本质的动物性成分,而埃氏则认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只在人类成长的早期很重要,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被自我所控制。

(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

(4)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而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5)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

对埃里克森的批评

A 其发展模式太偏向于中产阶级的经历,没有考虑到社会阶级、种族集团以及不同机会的差别。 B 理论本身很含糊,对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提出充分的解释,如导致人类成长的原因是什么?危机的解决是如何影响人格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 毕生致力于对儿童认知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反应的方式和过程的研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皮亚杰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但关心的不是认知的内容,而是认知如何形成、智力和思维如何发生发展等,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思想创立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胚胎时期。认知的不断发展是由一系列具有质的差异的阶段所组成,通过这些不同的阶段,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便会从以条件反射为主转变为成年人的复杂的逻辑思维。 1、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

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1)图式: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 (2)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面对外界信息,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 顺应指的是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并适应新的情况。 (3)平衡:,指的是图式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人) 3、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对皮亚杰的批评

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其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一个木匠可能只需要具体运算能力。而一个建筑师则需要形式运算能力。

另外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过高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层次,并细分为六个阶段。 对科尔伯格的批评:

(1)第六阶段不是采用经验的方法,而是一种假设的和推理的结果。 (2)他的道德阶段划分是否普遍,不可更改?

(3)他的道德理论反映的仅仅是西方的自由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男人的价值观。

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美国) 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

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他赞同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

否认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发生公式是刺激(S)—反应(R) 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

人类成长不象弗洛伊德所讲的阶段性,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美国

1斯金纳接受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又把其向前推进了一步。

2斯金纳最早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可以操作外在的环境,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将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批评:过多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而忽视了认知过程中注意、记忆、反思对人类行

为的影响。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强调认知在人类学习中的高度地位。: 1、观察学习

2、认知的重要作用 3、替代强化 4、交互决定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

张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同的心理学学说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的另一著名的概念。

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又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 第六级:自我超越需要

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归属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其一,认为马斯洛等人所描绘的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太单纯、太理想化了。

其二,人的需求层次并不一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发展,这一点在穷困潦倒但却矢志不渝

的伟人身上尤其突出。

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库利(1864—1929)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批评:有人指责他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

分割,而忽视了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

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 米德 他认为,社会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赛。 1、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 主体我和客体我。 2、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

(1)模仿阶段 这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主要任务是模仿。

(2)游戏阶段 这主要发生在2到4岁之间。在这里,儿童能够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能够实践他们所扮演过的角色。

(3)比赛阶段 这主要发生在4岁之后,在这个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表现是能力的提高,儿童可以参加同时有很多参加者并且有组织秩序的游戏活动。 思 考 题

1.什么是行为?人类行为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2.什么是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哪些层次? 3.怎样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4.人类行为有哪些层面?如何理解? 5.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第二章 性别

第一节 性别差异

社科领域用“性”一词来指男性或女性的生物学状态。用以区分男女两性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其他生物生理特征。

“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定义。它描述了一个社会性建构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必要条件的本质事实。

一、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别: 基因差异 荷尔蒙差异 身体差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