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

作者:蔡丙丙 王丽君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23期

摘 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网络文化影响下,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文化丰富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拓宽了青少年的眼界与视野;网络文化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毒害与误导。新形势下客观审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意义巨大。

关键词:网络文化;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德育对策

以网络为载体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影响有利有弊,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趋利避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刻不容缓。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概念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学者都试图对此加以解释,但至今尚无定论。笔者通过研究梳理,较为认同一种观点:“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化具有全球化、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利于学习与生活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被动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截然不同,网络拓展了青少年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青年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同时网络也极大的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诸如以支付宝、微信为载体的信息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开拓眼界与视野

网络文化以其全球性和超时空性无法比拟的超越了传统文化的界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世界不同的地域文化、科学知识、奇闻轶事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分享与传播,青年学生对外在世界的了解早已不拘泥于传统课本、影像资料等手段,通过现代化的网络超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接技术,他们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他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探究未知事物,从而不断的完善发展自己。 (三)缓解思想焦虑情绪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人(青少年)的压力巨大,尤其是处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学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畸形化追求高分数的结果使得大部分学生身心严重扭曲,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部分原因是缺乏情绪宣泄的平台。而网络文化日益生活化、娱乐化的特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精神生活,有效纾解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压力。

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毒害心灵、犯罪频发

由于身心方面尚未成熟,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变化,网络虽然能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接触视角,但也污染着青少年的美好心灵。暴力、色情、欺诈等现象在网络世界时刻存在,这些坏的因素很容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网络酿成的悲剧首当其冲,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二)性格缺失、关系冷漠

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擅交流沟通,发生矛盾时往往独自寻求心灵自由的“避难港”,网络空间的私密性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置身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烦恼。这一现象表面看似有益于青少年,但长久发展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其中“网络成瘾症”就是一个典型。

(三)弱化民族自豪感、导致信仰危机

网络文化领域,西方话语权占据着主导,在我国突出表现就是青少年现在过洋节的热情远远高于过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多数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民族自豪感正在消失。

当然,文化上的不认同,必然导致信仰上的危机。我们中绝大多数青年学生不知道信什么,什么值得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德育对策

“网络文化”功效尽管利弊有之,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与家庭教育方面发力,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

要加快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建立一批政治性较强的官方网站,向青少年宣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向青少年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打赢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坚战。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有效机制

学校教育是主流,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道德规范等相关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关心爱护他们;社会要营造健康氛围,打击规范不文明网络行为,纯洁网络生态。三者合力是保障教育效果的关键。

(三)发挥榜样作用,做文明先行者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给青年学生树立榜样;要利用网络与青少年互动交流,融入到他们中,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在互动中教育引导好他们。 参考文献:

[1] 尹韵公.浅论网络文化及特点[N].光明日报,2007-5.

[2] 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4. 基金项目:

宁波大红鹰学院2014年度校科研项目《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德育对策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阶段成果(1320141053) 作者简介:

蔡丙丙(1984-),男,汉族,河南禹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德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