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交响诗——埃斯特庄园的喷泉-2019年精选文档

凝固的交响诗——埃斯特庄园的喷泉

一、埃斯特庄园的营造手法分析

与哈德良山庄一样,利戈里奥在建造埃斯特庄园时也是采用一贯的建筑手法。即运用建筑的营造法则进行园林空间的布置,通过几何学透视学等原理,结合严格的轴线控制,使整个园林处于均衡稳定的状态中,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这与西方的古典音乐严谨的结构不谋而合。

花园的空间营造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轴线控制,台层分隔,自然过渡。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台地园最重要的营造手法。

沿着入口轴线的纵向共有三条主轴线。中轴线起到引导和组织空间变化的作用,整个园子的空间景致变化大概都可以在穿越中轴线的过程中展示。中轴线两侧的另外两条轴线将花园横向的空间进行了划分,形成了第一层台地。矩形水池则构成了园中的第一条横向轴线。与中轴线相似,这条由园中少见的静水面形成的横向轴线的尽端,就是水风琴了。这种动静无疑是绝对震撼的,这是设计师对于水的处理的巧妙手法之一。第二条横轴是第三层台地上的百泉台。100个喷泉变化无穷却又形式统一,从第二层台地绕过龙喷泉,通过圆形楼梯上到百泉台前,巨大而磅礴的龙喷泉与数量大而个体精致的小喷泉也形成了另一种对比。仿佛《喷泉》中跳跃而又连绵的音符,在不同主题的组织之下若即若

离,相互呼应。

庄园在竖向空间上的分隔则是依靠不同的台层实现的。全园从下至上同分为六个不同的台层,第一层由8个种植坛和四个矩形水池构成,是游人从入口进入园中后的过渡和铺垫。这与《喷泉》的音乐结构相似,乐曲也是经过一个长大的导奏之后,经过一条清新的旋律,开始主题的进程。在经过底层的环形喷泉和矩形水池左端的水风琴一大一小两个节点后,通过3段平行的台阶上至第二台层。龙喷泉就位于第二台层之上,这是在游人经过底层的铺垫和酝酿后迎来的高潮部分的开始。通过环抱龙喷泉的台阶上至第三台层,就迎来了另一个大节点百泉台。百泉台与两端的蒂沃利喷泉和水剧场可以说是埃斯特庄园这支乐曲最为扣人心弦的高潮部分。第四五台层则为一片放射性道路穿插分割的坡地。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高潮过后平缓而无趣的过渡。旨在引出庞大的终章并与之形成对比。而这个终章就是位于顶层的埃斯特别墅。站在顶层纵观全局,会使得你不由自主的感慨造园者巧妙的心思和手法,并折服与眼前见到的景象——那是整个蒂沃利镇的人文与自然风貌,让你不由感慨站在这制高点处的人的权利与力量。

二、埃斯特庄园的音乐性分析

由于文艺复兴盛期上层社会对于建筑、艺术、雕塑、音乐等热情的高涨,埃斯特庄园本身就被赋予了音乐的元素。最浅显易见的就是园中著名的水风琴,不仅建造原理和管风琴类似,身临

其境时你会毫不犹豫地觉得这是一首由流水演奏的庞大的交响乐。除此之外,庄园的布局结构与音乐的主题控制,空间营造与音乐结构的展开,节点布置与装饰音的应用,造园要素关系处理与调性变化的应用等方面,都有令人惊叹的相通之处。 提玻利的《建筑十书》中说:“大自然里一切皆由和谐之律掌管,和谐之律确保一切十全十美。”意在指相比起破坏自然,控制自然以达到摧毁不可抗力因素的做法,不如利用自然,控制自然为我所用。埃斯特庄园完美地贯彻了这种思想。这与李斯特创作《喷泉》时的心境十分相似。他并不只是希望简单肤浅地对大自然进行描绘,他更加想要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李斯特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不是再是客观的自然主义,而是力求在自然中找到自己欢乐和痛苦的共鸣,将外界世界融入“诗意和内心的感情”中。不是被动地去认识自然,接受自然,而是主动地去寻找自然,感受自然。

埃斯特庄园全园通过轴线的布置控制游线和视线的收放。中轴线作为主轴,使得从横轴上发散展开后又通过横轴回到中轴线而继续前进。这与西方古典乐对于主题控制的手法相似。李斯特《喷泉》中由两个不同的主题贯穿全曲,这两个主题多次出现,在主题形象与性格上进行发展与对比,在调性和伴奏上进行变化。其间又两个主题横向扩展衍生出更多的主题,最终却还是回到原来的主题,在转换调性的第一主题中结束。这两种主题相对应与园中的两种造园要素,水和植物。这两种造园要素贯穿全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