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姜堰区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审题:姜堰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沿古诗词的长廊往里走,到宋词的庭院里去度夏,zào热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有的tián静、自然,让人颇感惬意;有的婉约、juàn yǒng,让人觅得清凉;有的厚重、深邃,让人静品人生。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B.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C.黄炎培曾写信勉励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D.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选自《散文家喜欢的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泰州市有个“先锋俱乐部”,有超过一千名左右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B.进入高中以后,面对挫折如何调节,充分反映了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C.通过深化平安创建活动,让每一所学校成为最安全的乐园,为学生的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D.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市政府开展了“百团千村万企大走访大落实”活动。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明月松间照, ▲ 。 ② ▲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 ▲ 。 ④ ▲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人生如一首歌,美妙的旋律时起时落,面对人生道路上出现的种种可能,我们要有范仲淹那种“ ▲ , ▲ ”的阔大情怀;即使将来到了迟暮之年,我们还要有曹操那种“ ▲ , ▲ ”的乐观态度和奋斗精神。 5.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A.《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创作的长篇小说,依次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和飞岛国四个国家的旅行经历,想象奇特,讽刺尖锐而深刻。

B.《格列佛游记》中塑造的大人国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主张和平,这一形象代表了理想的君主;而小人国国王凶狠残暴,有难以满足的扩张野心,作家塑造这一形象直指整个欧洲的文明制度。

C.格列佛在小人国做了三件大事,其中一件是帮助小把不来夫斯古国的军舰全部击沉在海港,赢得了战争的利。

D.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慧骃国里遇到一种的名为“慧骃”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耶胡”来给他解了围。

(2)右边的一幅图片源自名著《格列佛游记》 ▲ 国情节(1分),这个国家是如何平息战乱的?(2分)

▲ ▲ ▲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从去年开始,泰州市各学校开展了“教育大阅读”活动,你与其中,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读图片?品广告】学校文学社团征集关于宣传读书的广告,学设计的右边这幅图片获得一等奖,请品析其妙处。(3分) ▲

(2)【读启事?挑毛病】学校文学社团邀请了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前来做讲座,某同学拟写了一则启事,请挑出其中三处毛病。(3分)

启 事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大阅读”活动,激发同学们热爱文学的热情,学校特邀请了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于本月25号到校做“文学创作”方面的讲座,请本社团所有学员准

2

人国

像人——

中的

也参

某同

时参加。

2016年12月20日

毛病一: ▲ 毛病二: ▲ 毛病三: ▲ (3)【读题词?悟人生】讲座结束后,学校文学社团举办了“与曹文轩面对面”沙龙活动。活动中曹文轩这样说:“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未来,也是没有过去的。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幸福的远方。什么叫读书人?我这里简单下一个定义: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活动最后,曹文轩还欣然为学校文学社团题词“幸福在远方”,这一题词揭示了阅读的意义。

请结合上述文字,谈谈你对“幸福在远方”的理解。(2分)

▲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完成第7题。(6分)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②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③牛衣: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 7.(1)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词从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C.上片写景,作者抓住枣花、缫车、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写出了秋天丰收的场景。 D.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2)末句“敲门试问野人家”中“试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1分)

▲ (3)试比较这首词上片与链接材料在写景角度方面的相同点和写景用意方面的不同点。(3分) 【链接材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3

③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