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正数与负数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教学目标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梳理 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正负数的概念 1.正数的概念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也加上“+”(正)号. 如:1、131、+2、3、+、6、57、108、2349... 252.负数的概念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73、-3、-10、?、-67、-234、-5278... 463.正负数的读写应注意的问题 如:-1、?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 “-”号读着“负”,如:“-5”读作“负5”;“+”号读作“正”,如:“+3”读着“正3”. “+”号可以省略,“-”号不可以省略.如“+1”可以写成“1”. 二、正数负数的判断方法: 1.具体的数 看是否有负号“-”,如果有“-”就是负数,否则是正数. 如:?331、-3是负数;、6是正数. 45 注意:负数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首先规定正方向。 2.含字母的数 判断“?a”是正数还是负数,要看a本身的符号: 如果a是负数,则?a是正数; 如果a是正数,则?a是负数; 如果a是数0,则?a也是0。 三、正负数的作用 在同一问题中,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一般地,人们习惯于把“增长”“收入”“零上”“上升”等记作正数,与之相反的“下降”“支出”“零下”记作负数) 如:如果向上走3级台阶记作+3级,那么向下走8级台阶记作﹣8级 四、0的认识 1. 0的意义: 0并不都表示“没有”的意义,“0”还具有确定的含义. 如:①0表示起点,②0表示没有,③0表示一种温度,④0表示编号的位数,⑤0表示精确度,⑥0表示正负数的分界,⑦0表示海拔平均高度. 注意:0具有独特的运算法则,如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是0. 2.正负数与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整数. 3. 0与基准 0是划分正数和负数的界限,同时也是各类相反意义的量的基准. 典例分析 考点1 正、负数的概念 【例1】指出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0, 1, 【例2】下列各数中,一定为负数的是( ) A.0 B. ?a C. 1 D. -2 【例3】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数的括号里.. 11174-3,0,-2,7,,,-,-8,-3.14,10. 3533正整数有:{ }; 负整数有: { }; 正分数有: { }; 负分数有: { }; 负数有: { }; 非负数有: { }; 自然数有: { }. 必做变式题: 1.下列各数+5,?1, -0.55, +2.5, 0, -1.45, +2013, 301,?a(其中a为正数). 31,0,126,-3.1,0.6,中正数有( ) 2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7,-9.25,?94,-201,,2.25,-3.5,0, ?a(其中a为负数). 102713111113. 在下面四组数:①-3,2.3,;②,0,2;③,0.3,7;④,,2中,三个数都不是负数的一组是( ) 442325A. ①② 选做变式题: 4.观察下列排列的每一列数,研究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并填出空格上的数. (1)1,-2,1,-2,1,-2, , , ,… (2)-2,4,-6,8,-10, , , ,… (3)1,0,-1,1,0,-1, , , ,… 考点2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例4】填空 1.如果80m表示向东走80m,那么-60m表示 . 2.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时的水位变化记作 m. 3.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 ℃,夜间平均温度是零下150℃,记作 ℃. 【例5】下列叙述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是( ) A. “前进8 m”与“前进6 m” B. “盈利500元”与“亏损160元” C. “黑色”与“白色” D. “你比我高3 cm”与“我比你胖5 kg” 【例6】某日小明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上跑步,他从A地出发,向北跑了1008 m,记作-1008 m,他折回来跑了1010 m是什么意思?这时停下来休息,此时他在A地的什么方向?距A地多远? 【例7】体育课上,对九(2)班的男同学进行了立定跳远测试,以跳200厘米远为标准(达标),超过200厘米的距离记为正数,其中10名男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厘米):10,12,12,13,15,20,20,30,-10,-15. (1)这10名男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2)未达标的男生分别跳了多远?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