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的创造,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基于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最大效力。本文对近三年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模式;模式演化
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不同的创新因素组合记忆配置的方式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创新主体的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两者的结合;从创新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等等。选择怎样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到因国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基础
[1]
制宜,从而对技术创新模式准确定位,实现创新效果的最优化。 1.技术创新的提出和模式演化[2]
技术创新(TechnologyInnovation)的理论观点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A·Scl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技术创新理解为一个由科技推动的线性过程:即技术创新始于科学研究,经新产品开发和生产阶段,直至营销的“单向线性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控制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源于市场又回归于市场的“环形反馈回路模式”:即从市场调研、项目确定到技术原理的构思、设计,再到研制、生产,直到市场销售的一个完整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系统网络模式”,其创始人是英国的技术创新理论专家弗里曼。他在对英国、德国、美国,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要领先,经济要发展,仅靠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拉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国家的参与,要有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和战略。进入90年代后,欧美、日本、中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家或组织的学者和学术群体广泛开展了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系统,不仅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还应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中介机构、供应商、客户及基础设施等。技术创新的这种系统网络模式,主要强调国家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组织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20世纪末本世纪初,许多学者和技术创新理论专家又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系统网络模式”的浓缩或简化,主要强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元素作用,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其目的是促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成功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与我国的理论研究
世界各国、特别是技术创新型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各有千秋:美国的为“科学─技术─生产”;法国的为发展“竞争力重点园区”;韩国的为“引进、模仿─基础研究创造、自主性─快速转化生产力”;日本的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的启示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开发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
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源于西方,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从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我国的研究工作很快从单纯的译介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转向了实证研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学界主要就技术创新的层次、机制与模式、扩散与转移、创新与企业家行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等主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从而直接推动了国家
[4]
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学者们研究了不同类型国家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规律[5]:Abernathy和Utterback提出的技术创新模式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工业产业和企业是沿着三段式技术轨迹发展的.即流动、转换和专业化。虽然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所有行业,但也不失为一个理解发达国家技术模式变化的有用框架。与此相对应,吴晓波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次创新”和“二次创新”两种技术创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分析了企业从一次创新向二次创新演化的过程。同期,韩国学者L.Kim也提出“引进、吸收和提高”和“从模仿到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的一般过程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吴晓波的研究结论。其后,宋耘、曾进泽从技术轨迹、动态学习、吸收能力和技术转移等企业技术学习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路径,认为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决定于企业的学习效果和吸收能力。陆玉梅、田野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并指出,企业是在权衡技术存量、模仿成本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创新模式的。陈劲、景劲松等则基于国际化的视角,在与跨国公司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战略─组织─资源配置相匹配的角度总结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国际化模式,并指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国际化模式也存在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动态演化的过程。曹素璋,高阳回答了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匹配的问题:企业在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能力,或者换句说,企业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决定了企业应该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同时,每一高级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积累和升级,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模式就据此相互匹配地呈梯状跃迁。至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梯度演化模型,规划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逐层升级,从而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科学的基础,使理想与现实达到高度的均衡[6]。陈九龙抽象概括出了有史以来所有技术创新模式中共同的本质和规律:“设想·构思·设计·试验”,从而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适用的模式和法则[2]。 3. 结论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这一切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得当。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创新模式并无很大的优劣之分,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宏观政策,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业基础以及自身的技术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发展是第一要义,创新模式是手段。选择与国家,与行业,与企业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就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荣荣,技术创新模式学术综述[J].中国市场,2015(35):167-169.
[2].陈九龙,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永恒模式[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4):95-98.
[3]肖海晶,国外技术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2006(6):207-210.
[4].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1):48-52.
[5].孙冰,技术创新演化的相关研究综述[J].软科学,2010,10(24):69-71,92.
[6].曹素璋,高阳,张红宇;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一个梯度演化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