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练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梅兰芳练功》,这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天才出于勤奋,只有从小打好扎实的基础,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的道理,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特点,

本文从一开始师傅断定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到后来他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京剧大师”,通过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说明梅兰芳的成功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证明了“勤能补拙”这一道理。全文段落结构清晰明了,第1节为总起,简单介绍了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第2、3小节介绍了梅兰芳8岁初学京剧时师傅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可梅兰芳并不气馁,决心闯出个样子来。第4——7小节记叙了梅兰芳继续拜师学艺,具体讲了苦练跷功的事。最后第8小节总结全文。全文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可放手让学生通过圈划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梅兰芳基本是不熟悉的,所讲述的故事与目前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补白。可在预习时做相关的要求,同时教学中有安排交流环节。我班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阅读习惯比较良好,课堂思维活跃,而本课具体展示的梅兰芳勤奋练习跷功的两个事例会让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刻苦努力。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理解词语和语言表达上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由扶到放,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投入。

三、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整个三年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一个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形成联系上下文读懂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读懂一段话后正确提炼其要点。同时,学习把一段话写具体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训练点。除此以外,承接上一单元预习的要求,本单元不仅要在预习时读准字音,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三年级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我拟

定了以下4项教学内容: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等生字。借助注释知道“跷功、蜚声”的意思;查词典知道“料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想方设法”;辨析“硬”在“过硬”“硬是”两个词语中不同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顽强的毅力”的意思,感受到梅兰芳练功十分刻苦。 3.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合理的想象,尝试将梅兰芳苦练跷功遭遇到的困难说具体,体会他刻苦勤奋的毅力。

4.明白成功源于顽强的毅力,初步感受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梅兰芳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 教学难点是通过对梅兰芳言行的描写中体会到他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而成为一代京剧宗师。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首先是了解京剧,检查预习,同时引出课题。我会把梅兰芳大师空灵优美的《贵妃醉酒》京剧片段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声相资料中,对京剧有个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对演员的跷功功夫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同时板书“梅兰芳”,提示“芳”字的书写笔顺。接着进行预习反馈,组织学生交流梅兰芳的艺术成就,用一句话来说说看。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关注三点: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和小时侯不是学戏的料子(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相机教学

1.蜚,这个生字是第一声,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然后借助课后注释,知道“蜚声”的意思,继而引出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就是(扬名海内外、名扬海内外) (板书:蜚声海内外)再请同学们来试着换个词说(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2.层层递进,让学生知道:众多的演员中有一定成就,能够脱颖而出的,才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3.简单介绍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练的基本功就有好几百种,大致分为四类,统称四功(唱

念做打)。今天我们就学习梅兰芳练跷功的故事。补充板书: 梅兰芳练功

4、结合生字“跷”,让学生观察部首,想想指的是哪里的功夫?预习课文时,我们看到课后注释是这样说的,谁来读读。

(跷功:京剧称旦角踩着有踏脚的木棍表演走路、舞蹈叫“踩跷”,表演时踩的木棍叫“跷”,这种功夫叫“跷功”。)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京剧艺术家,一起来学第17课(齐读课题)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在检查了预习和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就顺势引入对课文的仔细研读上了。老师问:“前面讲到了梅兰芳小时候不是学戏的料子,文中哪些部分讲了梅兰芳小时候学戏的经过?(2、3小节)”

先生: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这里帮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出师傅无奈的语气来。 梅兰芳:像针一样刺疼他的心------下定决心 板书:下定决心。指导朗读,读出暗下决心的语气

过渡:下了决心就要有行动,梅兰芳是如何练就过硬的功夫呢?请大家默读5-7小节,用横线划出梅兰芳开始练跷功时感觉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出梅兰芳是怎么说的。 交流出示句子,重点指导 1、梅兰芳练跷功的句子:

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1)这里可以让学生以亲身体验来了解练“跷功”的困难。要求:每位小朋友把一只脚跷起来,单脚站立,并且垫起脚尖。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谈谈你的身体、你的腿有什么感觉? (2)再回到课文中,看看云和堂的吴老师当时是怎么要求梅兰芳的呢?读读有关句子? ◆ 一炷香——15分钟,时间很长 ◆ 不准休息——连续15分钟

因为有过之前的亲身体验,学生的感触就会比较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再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谈谈梅兰芳练跷功难在何处?学生一边交流,教师一边适时地进行朗读指导。尤其关注:慌张、 腰酸腿疼、腿肿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梅兰芳硬是咬牙坚持练功。

(3)教学两个“硬”字。文中出现了两个“硬”字,他们的意思一样吗?(出示解释条帮

助学生选择“硬”的正确义项,区分“过硬、硬是”中“硬”的不同意思。)

中国的汉字内涵丰富,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可能不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正确理解。 板书:硬是 过硬 (4)说话训练

梅兰芳练跷功,比我们学习难多了,苦多了。你能想像他当时的情景吗?书上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老师请大家借助下列提示来具体说说? 出示——

起初,梅兰芳一站上去,就 。不一会儿,就 。你看,他的头上 ,脸 上 ,全身的衣服 。眼看快要坚持不住了,可他心想: 。 在学生充分的交流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必定是水到渠成。

完成第5小节的教学后,教师过渡出示“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练了整整——(一个秋天),他的跷功——(大有长进),从一炷香,到两炷香,甚至三炷香,梅兰芳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吴先生看了也——(连连称赞),但是梅兰芳却——(并不满足)。”他为什么还不满足呀?

学生交流时应该会提到(想方设法要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想方设法,同时理解:想方设法。

感悟研读第7节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说,通过一个问题:“联系上下文说说梅兰芳是如何凭着顽强的毅力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跷功的呢?”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地问:你们溜过冰吗?摔倒后感觉怎么样?体会梅兰芳不怕疼不怕苦的精神。

出示: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 指导朗读(抓住“经常、每次??都、立即、继续”等词语读好句子。),赛读。引读,最后引读到:(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字体泛红) 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指名交流)

最后学习课文的第8小节,同时复习巩固理解句义的方法。教师总结: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板书:顽强的毅力

引读这句长句并出示练习,用“因为??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正是凭着 ,梅兰芳 ,后来终于成为一名 。 因为梅兰芳 ,所以成为一名 。

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一名 ,是因为 。

三、以‘行’拓径,指导实践

最后,以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总结课文。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梅兰芳练功的故事知道,当先生认为梅兰芳不是学习的料子时——(出示句子,生接: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当他的跷功有进步时——(出示句子,生接:梅兰芳并不满足,想方设法要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出示句子,生接: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了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并引出成语: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使学生再次受到做任何事都要勤学苦练的教育。

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对《梅兰芳学艺》一课粗浅的理解和初步的教学设想,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将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板书设计:

+ 下定决心

17.梅兰芳练功 + 想方设法 = 蜚声海内外 成功 硬是 过硬 + 顽强的毅力 (勤能补拙)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