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常考练习题及答案(资本主义部分)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2资本的总公式是G-W-G′。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 4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 的比率。 5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6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的转化形式。

7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 和 计件工资。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1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答:此观点错误。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二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具备。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不同程度的分离,但由于奴隶、农奴并不具有人身自由,受人身依附关系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也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买卖的对象。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答: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本家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因此,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3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不正确。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虽然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和货币为其主人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要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这两个条件,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货币和生产资料成为剥削雇佣工人为其主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从而成为资本。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但不是永恒的范畴。把货币和生产资料看成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4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答:此观点不正确。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并不

21

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只是依据其消耗的程度,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要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不仅要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不过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但不能说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中的人和物的要素,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成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此观点不正确。

(1)劳动过程是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指抽象人类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这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特点。

(2)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这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的。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答:此观点正确。

(1)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2)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让渡劳动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1)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具备这两个条件,从而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22

(3)从劳动力的价值来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4)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者的劳动由资本家支配;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它创造新价值。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如果仅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一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因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能给资本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必然要把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不同?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只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

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2)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3)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3)货币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5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区分有何意义?

(1)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劳动者不仅要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而且要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增殖,

23

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2)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就是靠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为正确地认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

(1)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和劳动强度提高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就二者的联系来看: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都是靠增加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无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是因为,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3)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来看: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靠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2)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3)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7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要以降低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条件。只有提高全社会各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形成的差额。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资本家都力图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要理解工资的本质,必须区分劳动力和劳动。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格。这是因为:1)如果劳动是商品,就应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有独立的存在。可是在工人和资本家交换时,工人只有劳动力,还没有劳动,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而这时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工人不可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如果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无疑是同义反复。3)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要么否定价值规律,

24

要么否定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资本家付给工人全部劳动报酬,资本家就不能占有任何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也将不复存在;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就同价值规律相违背。所以劳动不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造成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9什么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说明二者之间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1)名义工资就是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就是用货币工资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由于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往往不一致。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下跌,实际工资会相应提高;如果货币工资增加,物价上涨,实际工资的变动就取决于二者变动速度的对比关系。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等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不变;货币工资增长快于或慢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上升或下降。

(五)论述题

1试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着,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服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

2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