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数学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数学是一种文化”的新观点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学者怀尔德(R.Wilder,1896-1982)在他的数学著作《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最早提出来的, 怀尔德从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概念及有关理论体系,他的数学文化观是长时间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国内最早关注数学文化的是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1992年,她与邓东皋、张祖贵合编了《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精选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以及研究数学的哲学家的文章,从各个侧面来说明数学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该书提出:“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1]他们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肯定数学文化存在的价值。自从邓东皋等编著的《数学与文化》出版以来,相关人士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关注数学及其文化价值,开始对数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研究之中。

齐民友著的《数学与文化》一书探讨了数学与文化的关系,从数学和文化的起源谈起,直至它们的演变和进化,用诸多的事例,说明数学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仅显示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探索精神,该书还特别指出:“一个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2]王宪昌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强调并指出数学文化是“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数学文化并非是自生自灭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 院士王梓坤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总结了数学的四个作用,数学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就是其中的一个作用,他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 [4]

近几年来,我国从事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书籍相继面世。如郑 毓信的《数学的文化价值何在、何为—语文课反照下的数学教学》,张顺燕的《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王新民、马崛兴在《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涵义诊释》等等。更有一些研究生也就数学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硕士论文的写作。到目前,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数 学文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人类对教育的认识由知识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同时关注人的精神品质和未来的发展。教育认识的转变加快了数学文化进入课堂的步伐,数学文化于2001年首次进入大学课堂,顾沛教授在南开大学首次主持开设了“数学文化”选修课,共有34课时,每周2课时,教学大纲共有四章,第一章是数学文化概论,第二、三、四章分别介绍了若干数学问题、若干数学典故、若干数学观点中的数学文化。该选修课自开设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通过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社举办了“全国数学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王元、李文林、顾沛等在会上进行了相关的学术报告,2011年在南开大学又举行了“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这表明数学文化在高校得到了普遍重视,并作为一门课程广泛开设。 不论在大学还是中小学,数学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最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文化”部分中提道:“通过高中阶段数学文化

的学习,学生将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6]另外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指出:可以适当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这充分肯定了数学文化的价值,说明课程改革要求在数学教学的同时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文化不仅在课程标准体现,而且已经渗透到中小数学教材,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不少“你知道吗?”,这些“你知道吗”从各方面体现了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深入地研究教材,了解编写的意图,积极发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网络等来搜集相关的素材并将这些数学文化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这样可以通过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为:

[1]邓东皋.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 [2]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6. [3]郑毓信、王宪昌等.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85. [4]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J].数学通报.1994(7):26.

[5]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30. [6]黄秦安.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相关概念的辨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9(8):3-4.

[7]李兴怀.试论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6):71-73. [8]吴杰.浅谈数学文化的力量[J].艺术文化交流,2012:19.

[9]郭宗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21. [10]李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2. [11]许燕频.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启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2. [12]韩宝玉.论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48-49. [13]裴士瑞.“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反思[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 [14]余映涛.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J].课堂纵横,2008:16. [15]胡炳生 陈克胜.数学文化概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17.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中存在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文化,本课题以一定的案例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几点渗透的策略,以期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三、 研究内容 1.数学文化的内涵; 2.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 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基本原则; 4.小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四、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或思路与方法)

1.确定研究方向,大量收集资料、信息搜集、摘抄记录;

2.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拟定题目(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选定研究题目); 4.构思、开题; 5.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论文初稿修改、最后定稿)。

五、研究工作的计划安排(在研究工作期限内,阐明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根据选题收集资料,列出参考文献不低于15条。

第二阶段:尽可能多的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认真阅读分析,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第三阶段:进一步阅读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撰写论文提纲。 第四阶段:在以上

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初稿。 第五阶段:反复修改,最终定稿。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12年11月1日—2012年11月8日 选题 。六、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本文对各种不同观点下的“数学文化”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数学文化的涵义、特征,对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结合实例,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对数学发展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2]韩宝玉.论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48-49. [13]裴士瑞.“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反思[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 [14]余映涛.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J].课堂纵横,2008:16. [15]胡炳生 陈克胜.数学文化概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1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