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者:苏凡 董继刚 杨致瑗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4期

【摘要】近日,人民币加入了特别提款权(SDR),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程度度量、路径选择等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风险

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不断的升温和深化,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助力和参考。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吴富林(1991)指出,对于货币国际化这一现象,应当结合国际货币的制度背景、国际政治背景以及国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他认为在货币国际化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一国经济实力。在货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中,国际货币垄断的消除,国际经济的协调以及国际政治的可容行尤为重要。

陈彪如(1998)较早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的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贸易联系,增加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建立完善自由的金融市场,增强政治实力,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具有现实基础。

赵海宽(2003)提出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的论点。他通过分析几种主要的世界货币指出,较高的国际信用地位,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银行系统,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孙立和王东东(2005)认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应考虑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约束性条件,还应认识到,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是宏观层面,但微观层面的企业是承担者,应该加强微观层面的发展规划。

张礼卿(2009)指出,虽然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欠佳,资本市场的开放度不够等方面,与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存在较大距离,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指出,从长远看人民币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许多方面见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该把重点放到如何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完善离岸市场,促进金融自由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郝玉彪、田春生(2011)指出,只有理顺国内微观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才可以具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要想从根源解决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张萌和蒋冠(2013)利用SWOT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地域范围、规模和货币职能都非常的有限,人民币与国际货币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外在美元在国际货币中心的地位无法动摇,即使中国贸易经济规模扩大,众多国家和地区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仍将是缓慢的。

林乐芬和王少楠(2015)利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在“一路一带”建设过程中,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和投资功能逐步被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实现经济的互动效应与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可以有力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对于货币国际化程度度量的研究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度量问题,国内相关的研究比较晚,主要集中于最近十年。相关学者主要借鉴国外的主要研究模型,利用现代计量工具,探求各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因子,以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借鉴。

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2006),通过货币境外流通数量指数,货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等七个指标加权计算出2002年相关货币的国际化综合指数。但由于2002年时中国关于人民币度量的主要指标指数近乎于零,以及主要的指标缺乏官方统计,故这一方法有待进一步考量。

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对各国央行国际储备、贸易结算和国际债券中的各国货币比重进行了模型计量,找出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性内在因素,并进行回归分析,特别是假设了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可能占据的比重。

周宇(2009)对国际货币的衡量进行了研究,认为外汇交易份额可以描述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最能直接体现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是交易货币的规模。魏昊(2010)指出,货币国际化水平一方面可以用国际债券的币种结构来说明,主要根据一国货币标价的国际债券与国际债券总量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比重来考察。

元惠萍(2011)从理论上分析了可能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各种因素。指出GDP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刘艳靖(2012)对目前国际储备币种构成的历史演变(1980~2008)进行了计量分析,尝试从实证的角度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大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动态面板的计量方法,用F检验、Hausman等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说明了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走向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3),提出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主要围绕世界贸易总额中人民币结算比重、全球对外信贷总额中人民币信贷比重、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储备比重、全球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直接投资比重等六项指标进行衡量分析。

彭芳萍,连玉君,胡新明等(2013)采用了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分析了中国货币存在的高货币化现象,这一模型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分组回归带来的样本量减少问题,分组方式过于主观等缺陷,另一方面,该模型有效的克服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规避了工具变量法中常常面临的弱工具变量现象。

丁剑平和楚国乐(2014)以美、欧、日、英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国际货币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净出口、经济增长和网络外部性等内在结构的体现因子,和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具有非线性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2015)编制了一系列的指数测度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并进一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指数、人民币国际化动态指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信心指数等。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陈彪如(1998)认为,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时,就要分担储备货币的权利和义务。张青龙(2005)从模型分析的角度考察人民币国家化的经济效应。研究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国际化降低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但要求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浮动汇率下,人民币国际化对宏观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直接的,需要防范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张宇燕和张静春(2008)提出,中国实行货币国际化可以获得较大的金融和经济利益。伴随成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会降低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国际货币的发行国需要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责任;国内的利率、汇率以及物价水平波动增大;货币大规模回流的潜在状况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马光明(2009)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分析主要基于不平等升值压力的视角。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外部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使中国人民币面临显著地不平等升值压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缓解这一压力。

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跨境贸易,以及中国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帮助中国维持其外汇储备的价值。但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又不可忽视,如果中国完全放开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