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石油与我
辽河与渤海在此相约,片片苇塘芦花曼舞,亩亩良田稻香吟唱。顽强的碱蓬草在湿地竟自生长,美丽的黑嘴鸥在无垠的蓝天自由飞翔,酣睡的黑金子在这里聚合涌动,我的家就在这儿——辽河油田。
我是石油人的后裔子孙,值此“辽河油田开发建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要用手中的笔写下我对这片土地的殷殷赤子之情,以及一名新时代石油人的铮铮誓言。更要表达对父亲、对老一辈石油人由衷的敬佩感恩之心。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常常在我耳边和心头萦绕着。这首歌生动地展现了石油人辛苦工作的场面,更俊美地诠释了石油人奋斗拼搏的一生……
我的父亲是油建一公司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在我的记忆里他一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陌生——熟悉——又陌生——再熟悉,童年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就在这莫名的感觉中交替着。总记得妈妈告诉我:好好读书!做个有知识的人,将来别像你爸这样总是干着“打野外”的活……。长大后的我渐渐懂得,父辈们辛苦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因为知识匮乏,而是因为石油这行业的特质,就决定了风餐露宿的工作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明白了父亲和母亲的辛劳,对父亲总不在家的埋怨也随之淡去了。
儿时的我总会好奇地问大人们:石油是什么?石油从哪里来?多年后正是这神秘的驱使,让我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找到了答案:在我国,对石油天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然气现象最早的客观文字记载。是《周易》卦辞中“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句话。而“石油”一词真正出现在文献中,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的:“鄜延境内有石油”。1859年,美国小镇梯特斯维尔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现代油井。1907年,清政府在陕北使用顿钻技术,打出第一口油井。
就在毛主席的 “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感召下,1967年3月,大庆673厂的千余名职工挺进“南大荒”。而后更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石油郎”抛家舍业建设油田,我的父亲就是这其中的一员。那时这里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油田”,除了地下丰富的石油资源外,地面上满眼荒芜、人烟稀少,有的只是采油机、泥土路。现在有时爸爸还打趣说到:“盘锦啊,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几十年来,父亲以及无数的石油人,走过了手提肩扛的困难时期,走过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时期,那不分昼夜的汗水与艰苦卓绝的奋斗,抒写了辽河人的创业史。今天的80后、90后们根本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艰苦,那个时代的精神。与其说他们在创业,不如说在创造奇迹。当历史定格在1986年,辽河油田的原油年产终于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跃居而成“油老三”。也是在那一年,我背起书包走进了书声琅琅的教室……
十年过去了,十年里我变换了多个工作岗位,也更深地了解了父辈的艰辛。当初那年少的轻狂,早已随着岁月沉淀了。内心对外面斑斓世界的好奇感,也被作为油田子女的自豪感取而代之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老实本分的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每每此时,我总是发自肺腑地感悟到:一名普通石油工人尽职尽责,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辈子。我想,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油田的今天来之不易,那是多少石油工人及家人用血汗和泪水换来的呀!我应该更爱、更珍惜这个大家庭!
最为激动的是,2010年3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油田开发建设四十周年的庆典。身为一名石油员工,坐在高高的看台上,俯望会场中心坐着的数百位头发花白的老油田、“老会战”们,聆听着辽河油田的发展与变迁,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辽河人殚精竭虑,皓首穷经。从六七三厂到绿色油田,从渤海小镇到石油之城,从王进喜到束斌霞,美丽的宝石花已开遍鹤乡,辽河人在传承大庆精神,在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
六十年风雨沧桑、如歌岁月,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父亲已华发尽染;四十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迈着铿锵步伐的辽河油田已壮丽多姿。三十年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咿呀学语的石油娃,已长成青春勃发的石油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崭新的辽河油田,更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石油人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增储稳产降成本、创优创效创和谐”——新一轮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以开拓者的激情和建设者的热情,在青春与石油的交响乐中,展现出无比的豪情。身处置业公司这个大家庭里的我,必将时刻遵照“我的岗位我做主,我在岗位您放心”的信条,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我的一生,要像我的父辈一样,秉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做一个平凡快乐的石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