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各章思考题参考解释2010

2010自然辩证法各章思考题:(陈朝汆) 绪论

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 ②自然辩证法产生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方法论、科技观的划时代变革

1)在自然观方面,马恩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收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运动、发展和整体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的自然观。

2)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恩克服了培根经验论和形而上学的缺陷,克服了笛卡儿唯理论中唯心主义的倾向,把他们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辨证地结合起来。批判了康德的先验论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唯心主义观点,并对他们的思维能动性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第一次把社会实践放到认识论的首要地位,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3)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思想。例如:自然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一章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1、基本思想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运动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自然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③在自然界特定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了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 2、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有序性。 1)层次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2)自然系统的层次性质是指一方面系统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自然系统的这种层次性特征,实质上是自然界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而系统的等级层次恰恰是在差异形成的“关节点”上被区分开来的。

4)自然系统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使部分和整体、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系统连续性的中断形成相互异质的层次。层次与系统 上是相对的系统是多质、多量、多层次、多向的复合结构,而层次只具有系统结构中一部分特定质的结构内容。系统与层次结构的相对独立,引起了两者功能上质与量的根本差异。系统与层次又具有统一性,系统与层次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微观系统的层次: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生物系统层次:生物大分子——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体系——生物圈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4、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不超过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包含着以下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第一,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 第二,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一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如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等等。 第三,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

第四章

①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有哪些观点?科学有哪些本质属性?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科学在可控条件下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可检验性是关键。 3、系统性和逻辑性。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原理是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是一个一个依次推导出来的,有着前后一贯性及没有逻辑上的矛盾。

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② 为什么有必要反对伪科学?

伪科学——(pseudoscience)意为假科学,(pseudo意为假、伪、赝)指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是科学。制造者主观作伪、制作过程中造假、欺骗社会和公众是伪科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判断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主要表现形式:商业化、学术化、宗教化。

1)伪造事实的伪科学

2)缺乏事实依据的伪科学。

3)把试错过程的错误发展成为伪科学

4)坚持被淘汰理论的真理性发展成为伪科学。 5)潜科学拒绝检验而发展成为伪科学。 6)伪技术:技术思路违背科学基本规律。 伪科学泛滥原因分析:从思想禁锢到思想解放的反弹、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神秘现象的信奉心理、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解决问题的超常规途径的渴求心理、公众传播媒介需要新奇的特点为伪科学泛滥提供了条件。 危害:

主观动机,伪科学是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伪科学的内在本质。伪科学受众由于对常规途径失望,渴求超自然力量心理而被迷惑 社会根源,误导公众,甚至控制人们思想,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文化因素,给假冒科学名义的迷信和诈骗活动提供了社会文化的土壤 干扰了我国的科学健康发展。

对策: 科学精神;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约束机制完善;法律;监督;反伪科学者的作用。

③ 科学知识有哪些部分构成,它们的关系如何?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过程的真实描述,包括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表和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科学事实的三个特点:

(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 (2)科学事实应该可以复核可以重现。 (3)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二、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的飞跃。 科学定律的主要特征:

1)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一方面,科学定律作为自然规律的反映,经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科学定律对自然规律的回答是近似的,而绝不是绝对无误的反映。

2)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科学认识的成果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述,简单明了。 3)科学假说。《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猜测性说明。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形式。” 恩格斯说“只要理论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科学假说以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指导,具有科学性。科学假说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其结论是或然的。

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假说不是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抽象,因而具有抽象性。从假说的形成过程来看,开始它只能以初步的猜测与想象的形式出现,常常依靠形象思维,使假说具有某种形象性。

3)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对于同一客体的研究,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对于同一现象提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四、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及其构成。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经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1)概念——科学理论的支撑点、逻辑出发点。概念是同一领域中同类事物共同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专有的概念。 (2)定律和原理——理论的内容和或主体

是研究对象基本关系的反映,定律和原理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形式,如电压等于电流乘电阻,牛顿三大定律等。

(3)科学推论——执行理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

2)全面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因此它能与它相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作出统一、精确的结论和说明。

3)逻辑完备性。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原理是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是一个一个依次推导出来的,有着前后一贯性及没有逻辑上的矛盾。

4)科学预见性。科学理论不但能解释已知,还能预见未知。即对未知事物的状况作出符合逻辑的预言。 四者的关系: 1)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经验形式,是建立科学定律、假说、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定律是借助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达到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只有经过实验经验的科学假说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

4)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科学理论是科学认识的高级阶段,又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新的起点。 第五章

① 选择科研课题的原则和技巧?

(1)需要性原则: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

(2)创造性原则:解决的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3)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

(4)可行性原则: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条件进行选题。 捕捉有价值课题的方法;追踪开拓法;专利分析法;需求分析法; ② 先验论、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如何看待科学事实?

1)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把科学事实看成是主观自生、没有客观依据的东西,

2)机械唯物主义把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等同对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③ 为什么说观察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或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说明科学理论与科学观察的关系。 观察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观察属于知觉的范围,观察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观察属于认识领域,不单纯是生理活动过程。科学理论对对象的理解判断有决定性的影响。观察的客观性是由观察对象——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所决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