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
【摘 要】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是在王秀槐老师的讲座――《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启发下完成的。对照着王老师的BOPPPS教学模块理念,对康德《永久和评论》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教学组织,必须有教与学的深刻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史;课堂教学互动;永久和评论
2014年11月18日-24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到云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云南省高校2014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有幸聆听了多位教学名师的授课,并与同行们有了较为深入的教学交流,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王秀槐老师的《E.T.世代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块&学习风格》更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撞击。王老师在讲座中说,有效教学的基础是了解自己的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她说根据她的研究凡是有效的教学都有一个共通性,即都可以分成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1、Bridge-in(暖身、导言),
帮助学生专注或连接即将要介绍的内容;2、Leaning Objectives(学习目标),;3、Pre-assessment(先测);4、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5、Post-assessment(后测);6、Summary/Closure(摘要/总结),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就是BLPPPS教学模块。她说,在BOPPPS教学模块中, Practicipatory Learning模块,是一个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最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励学习者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出学习者强烈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表达个人独立见解的勇气和信心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式学习,注重课堂教学互动。王老师的讲座引起了我对自己本学期担任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
一、《永久和平论》课堂教学互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教研组安排,《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被指定为本学期“读写议”实践课程,教研组要求我选取其中某个政治思想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中的某个篇章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由于在《西方哲学史》课上,我已经选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于是为了教学的连续性,我就对应的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选定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的规划》作为“读写议”实践教学的对象。当然,
选择康德的《永久和平论》除了这方面的考虑外,更因为《永久和平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个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康德重新审视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突出了二者协调一致的方面,扭转了马基雅弗利以来政治与道德割裂的政治思想倾向。在康德之前,站在近代政治思想入口的马基雅维利就因为其对政治与道德的区分而被认为是近代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原则与道德原则不可能完全一致,政治行动必须具有独立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权力的获取、维持与增强。当然,从根本上看,马基雅弗利也并不希望造成道德与政治的永久性分裂,但他坚信,特别是在一个混乱失序的国度,首先必须满足政治要求,然后再关心道德的问题。无论如何,毕竟政治与道德是可以被分开来考虑的。这样一种思想方式,使马基雅弗利在事实上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与哲学,以及宗教的领域中独立出来,获得了其自身的地位。”[1]199与之相对,康德认为“道德之神并不向暴力的监护人朱庇特投降,因为甚至朱庇特也服从命运。”“如果政治说:‘你们要像蛇一样的狡黠’,道德就会以限制条件的方式补充道:‘也要像鸽子一样的无害’。如果这两者不能共存于一条诫命之中,那么在政治与道德之间就确实有分歧。但如果两者注定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认为它们相互反对就是荒谬的,怎样解决这样一个冲突的问题甚至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