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1.伏尔泰曾评价先秦思想家:“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他评价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2.梁启超认为:“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思想自由”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是思想自由的动力 B.诸侯争霸为思想自由创造条件 C.礼崩乐坏直接导致思想自由 D.士的崛起是其中的最主要因素
3.易中天认为先秦诸子中有两派“都是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其中一派讲“天下之利”、“庶民之用”,另一派讲“军国之利”、“君主之用”。他评论的最有可能是
A.儒家和墨家 B.儒家和道家 C.墨家和法家 D.道家和法家
4.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5.朱维铮认为:“独尊儒术”,其实是自称“明于《春秋》”的董仲舒一派儒生,假借伸张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义”,迎合君主一体化的取向,与权力运作相配合,也就是“通经致用”。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A.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开创经世致用思想 C.适应专制集权需要 D.导致君权至高无上
6.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7.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为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到了宋代,标准则变为文雅与自我克制,缠足后的纤纤小脚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男性审美观念的变化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女性自主意识的提高 D.理学影响的日益深入
8.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指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9.李贽曾言:“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其主旨是
A.反对迷信权威 B.倡导言论自由 C.强调生而平等 D.批判礼教虚伪
10.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使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 D.中国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
11.梅兰芳在晚年写的《五十年来的国剧》一文中说:“现在的观众对于国剧(按:台湾人对京剧的叫法)只重视其艺术,对于剧本之意义,则不甚注意,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他意在强调
A.京剧艺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B.京剧艺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的功能 C.京剧剧本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D.京剧艺术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12.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鼎盛,在希腊一些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这说明“智者”的出现
A.促进了希腊城邦的形成 B.把希腊的教育推向顶峰 C.树立了人的地位和尊严 D.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13.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实际上是一场似乎双方都具有合理性的悲剧。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合理性”表现在他
A.否定神而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B.遵守法律和捍卫思想自由 C.冲击雅典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 D.对雅典民主政治彻底失望
14.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15.马丁·路德曾说:“除非用《圣经》里的箴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我不相信教皇的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的决定,因为它们不仅明显有误,而且相互矛盾。”这表明路德意在
A.反对任何形式的绝对权威 B.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C.强调教会用理性引导教徒 D.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16.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君主立宪的主张 B.自由平等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议会至上的特点 17.有一类文学艺术作品,“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下列作品属于这类风格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18.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拾穗者》 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
19.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 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具有反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 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 20.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21.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2.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3.“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为此康有为著有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仁学》
24.1918 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 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25.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6.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7.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28.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 “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30.1965 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以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为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里,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6分)
32.(12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郭嵩焘 (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5分)
历史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