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张惠梅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第01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案例
摘要:文章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于一体,通过思维重塑、组织变革、效能提升、跨界融合、功能拓展等若干维度,分析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理念引领下创新发展的新探索、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1-0025-03 1“互联网+”与“图书馆+”,思维重塑促转型 1.1“图书馆+”的内涵
2015年4月24日,《文汇报》发表题为《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成就全民阅读》的文章,让“图书馆+”首次进入公众视野[1]。我国对“图书馆+”的研究和定义并不多。柯平认为,“图书馆+”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图书馆服务方式上的应用,是图书馆突破自身原有的小圈子,以书为媒,与社会广泛结合,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2]。霍瑞娟认为,“图书馆+”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调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界高度融合[3]。一般认为,“图书馆+”是指图书馆以自身资源为依托,与社会其他组织与部门通过合作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使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 1.2“图书馆+”与“互联网+”的关系
“平台+联盟+创新”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图书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以创新驱动、重塑结构、连接一切、开放共享、普惠公平等思维,使公共图书馆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加快和实现服务的转型升级。“图书馆+”进一步发挥了图书馆有形(书、建筑等)和无形(制度、社会网络等)的平台作用,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无所不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因此,公共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是把“互联网+”战略具体落实到“图书馆+”行动中,也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和选择。 2联盟建设,组织变革破困局
“互联网+图书馆”的第一目标是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以及发展战略的转变,并通过组织的变革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如:上海城市图书馆体系、佛山市联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图书馆体系等模式,在多年前就暗合了“图书馆+”行动倡导的联合、平等、共享等理念。目前,各种联盟体建设也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馆际之间或图书馆与社会组织之间融智、融资源,共谋发展。 2.1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体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联盟体建设是近年来的一大趋势。如:株洲市图书馆联盟由株洲市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以及周边五市(县、区)的35家图书馆构成,分为总分馆、数字资源共建、阅读推广等5个联盟分支。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也是集多馆功能与属性于一身的联盟体。2016年年底,辽宁省也成立了公共高校图书馆联盟。以上案例都打破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需求与服务的壁垒,以共建共享为核心内容,通过协调采购、联合编目、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等方式,打造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于一体的统一平台。 2.2虚实结合的阅读阵地联盟体
以温州市图书馆为例,该馆在2015年建设“三城一网”的基础上,于2016年又创新性地推出了“1+10+N”模式打造文化驿站,即突出1家龙头,形成10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驿站引领示范,带动N个市(县、区)级或社会化驿站共同创建的辐射效应[5]。该馆还通过“1+X”的阅读推广模式,召集民间的读书会,成立温州读书会联盟,打造集实体和虚拟阵地于一体的“阅读服务阵地联盟体”,引起业界关注。 2.3其他阅读推广联盟
2014年6月,由安徽省图书馆牵头,安徽省107家公共图书馆成立了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通过发挥省馆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以强带弱、以上带下的图书馆服务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场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6]。近年来,家庭图书馆也逐渐纳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温岭市图书馆的“家庭图书分馆”,就是我国首个与总馆实行通借通还的家庭图书分馆。此外,佛山市图书馆还联合多个民间阅读机构和组织,组建阅读推广联盟,共同打造“阅读之城”。 3技术创新,虚功实做增效益 3.1万物互联“云网端”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改变服务形态、提高服务效率及创新力也离不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持。如:“图书馆+互联网”促使数字图书馆和手机APP等应运而生,“图书馆+移动互联网”构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智能技术”建立了24小时开放的馆藏流动服务模式,“图书馆+识别技术(条形码、二维码、RFID)”实现了自动借还服务,“图书馆+物联网”则实现了“点单借书”、物流送书上门的“点对点”通借通还服务,而“图书馆+传感器技术”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信息使用场景帮助图书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准分析信息使用的规律[7]。如:上海图书馆的可视化展示及深圳盐田区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等。
3.2公共图书馆试水网络直播
公共图书馆试水网络直播,既是“互联网+”更是“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更强调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和服务功能。网络直播是利用互联网的快速、直观、交互性强、表现形式好、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加强活动的现场效果,扩大受众面。如:2016年10月29日,四川省图书馆第一次与网易合作,直播四川省图书馆的讲座项目,三场讲座一个月内吸引了35万多名观众观看,而此前该馆每场讲座的听众最多只有400人。此举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跨区域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8]。 3.3服务插上新媒体的翅膀
基于互联网、新媒体与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很多公共图书馆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服务宣传和推广,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把服务延伸到了广播领域。如:2015年5月,武汉图书馆联手武汉音乐广播电台首创了图书馆广播服务——“武图之声”;2016年6月,湖北省图书馆与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湖北广播电视台资讯广播联合创建了“光明直播室”,视障人士在直播室可以阅览盲文书籍、聆听电台有声读物等。湖北省图书馆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市建设更多的“光明直播间”,将其打造成覆盖全省的为残障人士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平台[9]。 4异业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
以“互联网+”引领的一系列跨界融合,为图书馆的异业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图书馆应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平台,以创新创意为翅膀,加上“行业”新元素,呈现图书馆跨界融合新业态。新业态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成果,更是以共享为特征的服务新形态。 4.1“图书馆+书店”
“图书馆+书店”是图书馆最典型的跨界融合,近年来已成燎原之势。典型案例有三:一是按需供给的“彩云服务”。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突出了按需供给理念,使书店成为图书馆的分支书库,且带动了图书馆服务各个核心指标的大幅提升[10],浙江、广东等地先后复制了该模式。二是“馆店合一”的文化共同体。2015年12月正式对公众开放的铜陵市图书馆,是全国首家书店与图书馆的结合体,该模式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更加齐全的功能支持。三是“民退国进”的独立书店。2016年10月,合肥知名书店“保罗的口袋”挂牌成为合肥市图书馆分馆,民营书店转型为官方图书馆,不仅在安徽,在全国也是首次[11]。 4.2“图书馆+交通运输”
目前,我国的火车、地铁、飞机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日臻完善,为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如:国家图书馆联合京港地铁共同发起大型公益项目——“M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