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一、中国部分

1.原始的居住形态

(1)天然洞穴 (2)巢居 (3)穴居 (4)半穴居 (5)地面建筑 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

(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 3.《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两旁两夹,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 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5.“三朝五门”之制是周代宫殿的基本设置原则 五门之制: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三朝之制:大朝、外朝、内朝 或 燕朝、治朝、常朝 6.最佳城址选择模式

(1)良好的日照 (2)接受夏日的南风 (3)凭挡冬日寒流 (4)良好排水 (5)便于水上联系 (6)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 7.汉长安城的建设特点

(1)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主要的未央宫位于城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城周约22.5公里。城每面三门,每门三个门洞,各宽8米,可容4辆马车通行。附会了《考工记》的做法。 (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 旁三门 中轴对称 经纬涂的道路系统

(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 (4)帝王园林:城南曲江池、终南山

(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

(6)陵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 闾里制:

城市中最基本的行政管理组织单位和居住单元,以25人组成一个基层单元“闾” 或“里”,闾里制的城邑都设有里垣、里门,内部有十字相交的街或巷 五陵少年 茂陵 平陵 安陵 长陵 阳陵

七星伴月 茂陵 平陵 安陵 长陵 阳陵 杜陵 灞陵 8.佛教在东汉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

三国至南北朝前,长安—洛阳一线是我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崛起,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

三国与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至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制完全崩溃。

9.曹魏邺城规划的意义

(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

(3)宫城居城北中部,由大殿构成中轴线,为以后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10.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

(1).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而且《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布局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影响隋唐长安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 (2).居民点布局方面:严格的坊里制,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 (3).道路布局突出宫殿。

(4).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以大反映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5).风水思想影响深远,城市布局与数字概念有机结合。 11.隋唐长安规划建设特点

(1).方正的城市轮廓,宏大的城市规模。

(2).多重城墙,明显的功能分区:隋唐以前老百姓和宫属是杂居于宫城之外和内城之间,之后才出现比较纯净的布局,就是随文帝杨坚创造的“皇城制度”,即宫城转为皇帝居住,南侧专为宫属,国家的附属机构居住在皇城。

(3).宫城居中,对称布置,左祖右社——择中立宫,以左为尊。 (4).棋盘式路网:城市道路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5).左右对称的集中市肆:九宫格布局,核心部分是管理机构,优点是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百姓使用。 (6).严整、对称封闭的坊里

12.宋代在城市发展上的新变化(1999年同济大学)

(1).定期集市的出现,市镇的产生,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街巷制产生,坊市制全面崩溃。

(3).构城技术的进步:加砌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的修建。 (4).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发展。 (5).宗教建筑更加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 (6).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的衰落。

(7).城市空间布局多不规则: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与自发建设相结合,且后者影响不断扩大。 13.北宋东京的规划特点及其影响

(1)城市平面不是十分方正规划,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2)开封城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抬头。

(3)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深远。 (4)市分布全城且沿河、路分布,形成商业街;坊市制全面崩溃。 14.《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其正确地放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方法,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里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述,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整个城市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反映了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15.辽有五个京城

上京 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 东京 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 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南京 北京

16.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都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17.中轴线的序列是: (永定门),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门,太和(奉天)殿、中和(华

盖)殿、保和(谨身)殿〖后三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明嘉靖年间〈1523—1566〉时加建,原为一廊)、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内城分割为东半城和西半城。 18.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1)两重性: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8km的中轴线(九重门阙)

(3)北京城内的街道: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

(4)居住区:5城37坊,且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的划分,不是坊墙和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全区无集中的绿地 (5)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

(6)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景山公园。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

(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19.明北京城规划建设成就及意义

明北京城创造性、艺术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轴线与对称布局手法,是中国古都规划布局的集大成者,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向北穿过紫禁城和万岁山,最后止于钟鼓楼。中轴线上,有笔直的御道、东西千步廊、宏伟的宫殿、多大九重的门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庭院、宫后的景山和钟鼓楼等,显得宏伟庄严,气象万千。中轴线虽不及唐长安的朱雀大街宽阔,但在建筑组合及空间、景观处理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使人沿着这条轴线运动时,获得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及心理情绪。 20.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

?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 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 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 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商业区在城市平面图尚处于突出的地位

? 规划图的分析: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21.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简介 1.起步阶段(1949-1957)

自然增长(前4年)和机械增长(后5年)共同作用 2.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

(1)超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1958-1960)

(2)工业调整期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1961-1965) (3)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1966-1977) 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 (1)降低了城镇的建制标准,使城市数量迅速上升

(2)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 (3)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点 ? 政府发动型动力

? 城乡双重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不协调构成 ? 波浪型进程

(二)20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特点及其趋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