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可持续性概述
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二班温馨学号20100510228
简要:水资源可再生是由自然循环、社会再生、水质恢复和水量再生四种类型组成的耦合系统,具有多维层次性。根据水资源可再生性基础理论体系(包括水文循环、水量转换、与水量平衡、水质自然恢复、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得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受气候、蒸发、径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可再生、人类活动。
正文:
一、背景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没有水资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水资源是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关键。由于水文循环的无限性,人们认为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不注意节约使用和保护,以致出现水资源短缺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程度和破坏程度不断增加,水文循环受到严重扰动,水资源自然循环的途径和通量发生改变,其可再生能力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了一系列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缺、河道断流、水质污染等现象,不但严重影响流域内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水,还影响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水资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Falkernmark对水压力度进行分级,认为每人每年再生水资源拥有量少于1700m3,就有水资源压力,少于1000m3则水资源稀缺,少于500m3则该地区注定生活在水贫线以下,甚至有巨大的水资源压力。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其地下水资源量少,人均593m3每年,属于水资源稀缺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一般在20%—40%之间,下游甚至达到70%,大多数河段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地表水合理开发标准(30%)和极限标准(40%),
再加上今年黄河流域天然降水量减少,导致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水质逐渐恶化,严重影响黄河地区工农业用水需求、加剧黄河流域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下游断流日趋严重,供需矛盾逐渐尖锐,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黄河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1世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黄河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将成为流域乃至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为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有合理的认识必须从水资源的天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可再生性来探讨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黄河水资源概况 1. 地理与范围
黄河发源于巴颜客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流域面积75.2万㎞2,是国内第二大河。 2 地形
黄河流域自西向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青藏高原向东到太行山为第二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黄河河套平原、鄂尔多斯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等;太行山以东为第三阶梯,主要有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山地丘陵组成。 3 气候与水系
黄河流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东南部为湿润气候,中部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于干旱气候。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相对较少,而蒸发量较大。黄河流域属于太平洋水系,黄河干流全长5463㎞,源头——龙羊峡为河源区,源头—河口镇为上游,长3472㎞;河口镇——花园口为中游,长1026㎞;花园口以下为下游,长786㎞。黄河具有弯道多、峡谷多、
集水宽度小和河道落差大的显著特点。 4 社会经济特征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济开发历史悠久。黄河流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总人口15642.81万,工农业总产值6736.60亿元,农田实灌面积6599.97万亩。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影响因素 1 气候影响
黄河流域的水文循环是在全球水文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黄河流域汛期降水主要来自三个水源地:⑴印度洋孟加拉湾 ⑵南海北部湾 ⑶东海
输入黄河流域的水汽主要有三个水汽带:⑴由四川盆地经由嘉陵江河谷北上进入流域内部,印度洋水汽和北部湾水汽都由此进入黄河流域⑵拉萨——昌都——红原——武都一带⑶受偏东气流影响,沿武汉——西安方向还有一条自东南向西北的输送带,把华北华中一带的底层水汽输送到黄河流域。
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的气候因素很多:大气环流、北极海冰、太平洋海温场、厄尔尼诺效应。
2 损失、蒸发、渗透
从流域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和渗透对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影响是负面的。从水资源的利用的角度,应该尽量减少无效蒸发,即充分利用“蓝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河
道水量输移渗透损失只是水资源类型的改变,即从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流域水资源的总量没有改变,但对地表水资源再生系统来说,渗透损失是不利的,因为减少了河川径流量,也就是减少了下游区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相反,径流输送过程中的地下水补给对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来说是有利的。
黄河干流区间不同时段水量损失统计(亿m3/年)
项目 时段(年) 龙兰干流区段 净损失量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90 净蒸发量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90 净渗透 1950——1959 1960——6.95 9.52 -5.27 7.54 11.29 28.42 9.95 3.67 -8.50 2.55 14.48 27.64 0.09 3.60 0.99 1.43 0.73 6.91 0.15 3.27 1.00 2.01 0.89 7.65 0.15 3.37 0.77 2.70 1.98 8.86 0.16 3.37 1.02 2.04 1.62 8.21 7.53 11.94 -1.78 4.95 14.72 37.63 -2.59 11.58 -2.94 2.93 16.70 25.69 7.09 11.18 4.50 10.24 13.27 37.92 9.75 兰河干流区段 12.89 合龙干流区段 -7.84 龙花干流区段 4.59 黄河下游 16.10 龙羊峡以下 35.85 1969 1970——1979 1980——1990 3 植被覆盖与水资源可再生的关系
植被覆盖变化对降水、径流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森林对降水、径流的影响和植被对降水、径流的影响。
目前黄河流域各种类型土地利用的水文效应得到深入研究。郑粉莉等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大型坡面径流场林地被人为开垦后,径流模数增加几十倍甚至百倍。山西水土保持研究所实地观测研究,发现31o坡地上,穴植刺瑰比耕地年平均减少径流37.9%,混交林比纯林减少49.2%;研究还表明,人工草地对径流的作用是多因素起作用,而植物郁闭度起主导作用。 4 人类取水对径流量的影响
⑴由水量平衡计算可知,还原径流量是天然径流量和实际径流量的差值,其中还原径流量包括工矿业耗水、农业耗水、生活耗水、生态耗水等和水库蓄变量。由于水库蓄变量是水资源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调节,本质上没有被水库真正的消耗。因此,“三生 ”耗水量与水资源的再生过程是相反的,消耗越大对水资源的破坏越大。
黄河流域各区域年平均还原径流量(1951——1998年) (单位:亿m3/年) 区域 龙羊峡以上 还原径流量 4.17 龙兰干流区间 7.03 湟水流域 6.20 1.18 洮河流域 蓝河干流区域 90.29 泾河流域 5.53 北洛河流域 1.90 7.44 7.98 -2.77 3.52 13.99 30.48 -2.75 7.91 -3.39 0.92 15.81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