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

建筑活动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在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本章主要涉及战后40至70年代的城市与建筑思潮。 一,西欧 英国:

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脚。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青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称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虽然阿基格拉姆所提出的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却在青年中掀起了一股以钢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用途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要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的来临。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见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陆地”。“新陆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往来与房屋之间。这样的见解已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1967)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在高技派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自70年代起,一些英国建筑师福斯特,罗杰斯,格里姆肖,和霍普金斯等等都有采用各种尖端的工程技术,来创造端庄与优雅的建筑的经历。此外,阿鲁普和他的联合事务所则是世界上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

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 :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1947-1952)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体现了柯布西耶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在探索的关于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居住单元”?)的设想。

其后,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1950-1953)又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 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1977年,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它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文化建筑应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们的广泛议论和注意。 前西德:

在设计思想上,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只允许出现歌颂国家与歌颂权利的新传统派,因此,战后初期领先走现代建筑道路的主要是一些20年代现代建筑派中没有逃亡的老建筑师。如巴特宁,沙龙和卢克哈特兄弟 20世纪50~70年代,西德的建筑开始趋向现代化,出现了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如: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1959—1963)---沙龙设计 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设计人:沙龙和W.Fr

anck

明斯特的新剧院(1955年),

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厂的办公楼(1972年)均是既重

视理性而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的。

1957年,西德把西柏林汉莎区改建成一个称为Interbau的国际住宅展览会,展览会的主持人是巴特宁,他像30年前的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一样,邀请国际上知名建筑师,如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阿尔托,雅各布森(丹麦建筑师),尼迈耶尔(巴西建筑师)等等和西德自己的建筑师共同参加设计。是战后现代优秀住宅设计的一次巡阅

两次住宅展览会(注意整理:名词解释) 1927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

1957汉莎国际住宅展览会

20世纪70年代末前西柏林的国际会议中心是一座彻底的高技派与机械美相结合的产品 意大利:

在设计思想上,战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折衷主义的新传统派,但同时又具备尊重新技术的特点。战后,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 当时的建筑风格有两种倾向:

(1)罗马、都灵和巴勒莫等地的新现实主义,反对抽象,主张表达与日常生活戚息相关的风格。如:罗马蒂布尔蒂诺区(书111,图4-1-8)

(2)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和建造技术。如:罗马火车站(1948-1951年)米兰的贝拉斯加塔楼(1958年)。

在意大利最具有国际声誉的现代建筑师无疑是:内尔维。兼工程师,建筑师与营造师与一身。作品:罗马的小体育宫

米兰的皮雷利大厦 意大利都灵展览馆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议厅

二,北欧

瑞典:

正如英国在城市规划中做出的成绩一样,瑞典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远离战争,很早解决住房问题。魏林比是首都斯德哥尔摩郊外的一个新区,可谓这方面的典范。

风格类似北欧的“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但脚趾尾普通与朴素并更接近传统,人们称之为“新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马克利乌斯和厄斯金。所建住宅大多为标准设计,但在规划上十分灵活并具有特色,如斯德哥尔摩的格伦达新村和魏林比的一组低层住宅 丹麦与芬兰:

丹麦:老而有经验的菲斯克尔;年前有为的乌特松(伍重);善于把现代化和传统结合起来的雅各布森。芬兰有阿尔托。他们都企图在工业化中渗有手工业,在现代化中反映传统,人们把这种建筑风格称为建筑中的“人情化”与“地域性”(名词解释?)。 荷兰:

荷兰在战前便已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建设一直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战后,坚持该优良传统。鹿特丹市中心的重建是这方面成功例子。其中,以林巴恩步行购物街最为出色,设计人:范登布鲁克和巴克马

战后,荷兰在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如勒.柯布西耶所谓的“居住单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居住单元”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住宅组成。研究人范登布鲁克和巴克马为了强调它们在形式上的多样化以及批判与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现代派提

倡的”行列式”加以区别. 把它们称为”形象组团”。如在亨格洛的小德里恩住宅区(1956~1958年)

在建筑创作上,除了上面提到的范登布鲁克和巴克马外,50年代的范艾克以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引起关注,他理性的把生活行为,空间,结构与构造和贴近人情的建筑形式结合起来考虑,奠定了后来所谓具有结构主义哲学的建筑设计的基础;70年代建筑师赫茨伯格设计的中央贝赫尔保险公司总部大楼(1970-1972);最近十余年,R。库哈斯和他的OMA(大都市建筑事务所),它们形式简洁但丰富的空间层次,序列与渗透使人难以忘怀 三,美国

SOM(Skidmore,Owings&Merrill建筑设计事务所,总部在芝加哥)和DMJM(总部在纽约)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个主要方面。如纽约的利华大厦(1952年,SOM设计),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6-1958,密斯)。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向新型结构的超高层发展。结构上的改革是加强外圈的抗风与抗震性能,采用了筒体结构,使高层建筑在1968年达到100层,高373m(芝加哥的约翰.汉考克大厦,SOM设计),1973达到110层,高411m(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雅马萨奇设计),1974年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SOM设计)也是110层,但高443m,曾长期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同时,美国还有1976年建成的,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水塔广场大厦(76层,高260m) 建筑设计方面,美国在二战期间,终于摆脱了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美国在战前就有像赖特和诺伊特拉这样既是现代派又具美国特色的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现代建筑派成员涌入美国,其中不少还在大学大学里担任要职,如格罗皮乌斯任哈佛建筑系主任,密斯任伊利诺伊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就奠定了欧洲现代建筑派理论在美国的根基。

战后一二十年中,美国建筑师在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中(既要重视功能与技术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又要使其形式能取悦人)方面做了不少尝试;50年代下半期,美国掀起了一股称为“典雅主义“之风,由于这种风格较能表达美国国家或那些大企业,大公司的权势而盛极一时。此外,欧洲不论有什么新思潮就会迅速流入美国,如粗野主义和各种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虽源于欧洲但在美国得到了由美国特色的反映。如:小沙里宁,L.卡恩(路易斯.康)设计的索尔克生物研究学院(1959-1965)

60年代末美国又出现了一股批判现代建筑的理性原则,提倡自由地引用历史符号的设计倾向。这种设计倾向成为了后来后来席卷西方的各种统称为现代主义之后思潮的先声。 四,巴西

在设计上受欧美的影响较深,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工业基础较差,建筑技术较为落后,在造型上倾向于在严谨中求奇特,喜用曲线的形体和变化多端的遮阳板,这些已成为拉美国家建筑风格的特征.佩德雷古胡综合住宅区(1947-1952年)

在城市规划上,拉美国家一般不太重视.但50年代下半期从1957年起,巴西新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同印度的昌迪加尔一样轰动了世界,从规划到设计,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魄力和决心.规划方案设计者:科斯塔,其中城市中心的三权广场与总统府(设计于1958年)的设计很出色,设计人是战前曾和柯布西耶共同设计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的尼迈耶尔 五,日本

1958年,战后日本现代建筑的先行者前川国男设计的10层的晴海公寓。

在建筑设计方面:1947年为纪念广岛原子弹死难者,由丹下健三设计了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与纪念券门

在公共建筑方面,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纪念会馆是一对姊妹作品,1961年建成。两座建筑造型粗壮厚重——》受勒.柯布西耶粗野主义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日本有两次大建筑方案竞赛:国立京都国际会馆(丹下的门徒大姑幸夫中选)和东京国际剧场(岩本博行)

1964年,丹下健三在东京建造了他的传世杰作——代代木国立室内竞技场(包括有成为大体育馆的游泳馆与小体育馆的球类比赛馆,使悬索结构技术与造型有所创新,不仅技术合理,造型新颖,而且平面适合与功能,内部空间经济,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名族风格,大体育馆平面为蚌壳形,小体育馆平面呈圆形)

1966年建筑师林昌二设计的皇居旁大楼被称为“具有战后日本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作品”

1970年在大阪举行的国际博览会,是充气建筑的一次大展出 战后日本建筑中大量出现新建的县与市的厅舍(办公楼)这些厅舍分大中小三种,大:丹下健三1955年设计的东京都厅舍,1958年造的香川县厅舍(外廊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应用了传统木构手法),小:仓敷市厅舍(也是丹下设计,用水泥模拟传统井干式仓库造型) 住宅设计具有特色的是由槙文彦设计的代官山集合住宅(始建于1969年,特点表现在室内外空间的宜人尺度,并在沿街住户与街道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空间组合,使人在活动上各得其所);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长屋(1976年)

1972年黑川纪章设计的东京的中银仓体大厦,是当时新陈代谢派(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同为新陈代谢派的成员,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在建筑上有高度工业技术倾向。代表作品:中银仓体大厦;山梨文化会馆(丹下健三设计))关于“永恒还是临时”的一次宣言。60年代,英国的P.库克的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70年代黑川纪章却把轻钢板制成,可由工厂大量预制的装配式居住单元实现了 (六)前苏联

苏联曾于1934年为它的“国家级标志性建筑”苏维埃宫举行国际设计竞赛,苏联建筑史伊奥凡获奖,但未建成,1958年,苏联建筑师符拉索夫获奖

莫斯科奥斯坦丁电视塔,533m,一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塔 格鲁吉亚共和国第比利斯汽车公路局办公楼(设计人:恰哈娃)

第二节: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1977年12月,在秘鲁利马召开了国际建协会议,总结了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计划大纲”公布以来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

践,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第三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

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次大战后,在建筑类型方面,以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尤为突出。 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1911-1913年在纽约建造的伍尔沃斯大厦(高度已达52层 ,241m)

1931年在纽约建造号称102层的帝国州大厦(381m) 20世纪30年代后期,高层建筑已开始从单体向群体发展。1931-1939年,在纽约建成了洛克菲勒中心(这是一组庞大的高层建筑群,19座)

在高层建筑的造型方面,20世纪上半叶多半采用“塔式”,自1937-1943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建成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设计人:勒.柯布西耶与尼迈耶尔)之后,开创了“板式”高层建筑的先河,使高层建筑中出现了两种同样重要的类型-塔式和板式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 5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活动

美国在5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板式”风格:

1950年在纽约建成的联合国秘书处大厦(设计人:哈里森)就是早期板式高层建筑的实例

1952年SOM建筑事务所在纽约建造的利华大厦,高22层,又开创了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的新手法。

密斯在1919-1921年设想的玻璃摩天楼方案这时得到了实现:1956-1958年建成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即是他所做的玻璃摩天楼的代表

近些年来,高度越高-》减少风荷载-》塔式建筑:

1964-1965年在芝加哥建造的双塔形的马利纳城(大厦)(设计人:戈德贝瑞,60层,高177m,两座并列的多瓣圆形平面的公寓) 1976年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旅馆(设计人:波特曼) 1978年底特律广场旅馆主楼(设计人:波特曼)都是玻璃摩天楼的典型实例

应用铝材或钢板作外墙的塔式高层建筑也很普遍:

1965-1970在芝加哥建成的100层的汉考克大厦(SOM设计) 1968-1971在匹茨堡,美国钢铁公司大厦(设计人:哈里森等) 1969-1973年在纽约建成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设计人:雅马萨奇),两座并列的110层的塔式摩天楼,高411m

1970-1974在芝加哥建成的西尔斯大厦(SOM设计)110层,443m,是当时最高的塔式摩天楼

上述高层建筑大都采用钢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得到很大发展:

1974年建的美国休斯敦市贝壳广场大厦,是52层钢筋混凝土套筒式结构

1976年在芝加哥落成的水塔广场大厦,76层,260m,是70年代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楼房,结构亦采用套筒式

1963-1968年建成的多伦多市政厅大厦,两座平面呈月牙形的高层建筑,创造了曲面形高层建筑的新手法

高层建筑按体形分类:板式和塔式;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典型实例: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1969-1973,两座塔式大厦均为110层,设计人雅马萨奇

塔楼平面正方形,结构主要为外筒柱网承重

即框架筒的结构体系

西尔斯大厦:1970-1974年建于芝加哥,SOM设计,这座塔

式摩天楼的平面为束筒式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

从综观其造型特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标志性:

美国,费城,自由之塔—设计人:H.杨

马来西亚 ,吉隆坡,双塔大厦---设计人:西萨.佩利 巴黎 无止境方案---设计人:让.努维尔

芝加哥 米格林.贝特勒大厦方案---设计人:西萨.佩利

2,

高技性: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N.福斯特,高技派高层建筑代表作 伦敦 劳埃德大厦----罗杰斯 3,

纪念性:

东京都厅舍----丹下健三,1号楼模仿巴黎圣母院造型 法兰克福 商品交易会主楼----昂格尔斯 4, 生态性:

达摩拉办公楼: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美国著名建筑师P.鲁道夫

MBF大厦:马来西亚槟榔屿,建筑师哈姆扎和扬

法兰克福 商业银行大厦:是高层生态建筑最杰出的例子,设计人为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

5,

装饰性:

DG银行总部大楼: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 6, 文化性:

休曼那大厦?---格雷夫斯(波特兰市政厅,佛罗里达天鹅饭店),建筑的造型是后现代主义的,它既表达了古典艺术的抽象精神,有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形象,因此它是双重译码的典型作品

共和银行中心大厦---P.约翰逊,逐渐跌落成三段,每段山墙又都形成为人字形的屋顶,并有明显的哥特式小尖塔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厦(37层,后现代建筑风格)---P.约翰逊

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的机械馆,采用了三铰拱的钢结构,跨度达到了115m

新创造:钢筋混凝土薄壳与折板,以及悬索结构,网架结构,钢管结构,张力结构,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等等空间结构 钢筋混凝土薄壳顶: 意大利都灵展览馆(1950年):内尔维,波形装配式薄壳屋顶

罗马小体育宫(1957):内尔维,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美国圣路易斯航空站候机楼:1953-1955,雅马萨奇,用交叉拱形的薄壳顶

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小沙里宁,屋顶则是用四瓣薄壳组成 世界上最大的壳体是:1958-1959年巴黎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双层薄壳,跨度218m 折板结构: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议厅的屋盖---内尔维 悬索结构: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厅:小沙里宁,悬索结构的又一著名实例

悬索结构在1958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中得到充

分表现,如有斯通是的的美国馆的屋盖是采用圆形双层悬索结构 1964年,丹下健三在东京建造了他的传世杰作——代代木

国立室内竞技场(包括有成为大体育馆的游泳馆与小体育馆的球类比赛馆,使悬索结构技术与造型有所创新,不仅技术合理,造型新颖,而且平面适合与功能,内部空间经济,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