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教授讲稿

一个家庭要和谐,三个人是等边三角形,但是很难做到。大部分情况下,等边三角形会变成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锐角也有尖有钝。假设A是妈妈,B是儿子,C是爸爸。三人的关系是爸爸在远一点的地方,妈妈和儿子比较近。AB妈妈儿子是等腰三角形的那条底边,爸爸C是那个顶角。

那么这个爸爸在稍微远的地方,心里肯定不舒服,就会选择逃避,你们不要我,那我就跑开。爸爸去沉迷于工作、网络等。工作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逃避家庭责任或某种东西,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用依次来赞美自己。

因为爸爸比较远,所以老看儿子不顺眼,就一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样妈妈心里就难受了,儿子是妈妈管的,儿子不好就是妈妈不好。妈妈就开始管儿子越来越多,管得越多毛病就越多,毛病都是管出来的。不管没毛病,像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没人管,所以就没有毛病。例:我们小时候也有毛病,有嗜好,比如爱喝 茶,但是大人没人管你的,就不出问题。

这时候妈妈很恼火,有两种选择。一就是批评爸爸,不管孩子只管自己。二是恨孩子不争气。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爸爸一直在很远的地方,心里不舒服,如果爸爸是个没自信的人,内在缺乏安全感。而妈妈看着爸爸在那么远的地方,会猜疑,你的应酬那么多,狐朋狗友那么多,保不定还有女人插一脚。于是妈妈就会开始跟爸爸讲儿子不好。爸爸一开始是不在意的,习惯了不管事,反正儿子让妈妈管。但是妈妈越讲问题越 严重,于是爸爸觉得不行,就开始步入教育儿子的事情,这时候爸爸的角色开始拉近了,爸爸心里觉得舒服了,爸爸一出场就是大举动,可能会调用社会关系给儿子换学校啥的。这时候妈妈会有种久违的感觉,两人共同携手来处理问题,很舒服。儿子是啥感觉呢?儿子出母体脐带被剪断了,但是第六感觉还在的。比个例子,儿 子从外面进入房间,妈妈不用正面看,就能知道儿子心理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这就是母子亲密关系。小孩子很聪明的,儿子知道妈妈需要什么,需要儿子来拉近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儿子就会牺牲自己来拉近爸爸。陈老师说现在有太多牺牲自己来平衡夫妻关系的孩子,这种问题是非常隐蔽的,很难被发现,没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根本都觉察不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母亲身上,但是心理医生会花很大的精力来治疗孩子。心理医生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打人不好好读书等,但是问题的

6

实质 在妈妈身上,通过孩子母亲的某种心理需要被满足了。这样的孩子很可怜的。陈老师提醒妈妈们,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母亲是孩子问题的真正根源。

怎样的母亲才能养育出好孩子,能平衡等边三角形关系。这样的母亲要能满足下面三个条件:母亲要大气的。大气一是指可以和孩子讨论绿豆、天下事、关怀民族问题的母亲,二是指母亲有真正大度的胸怀,能接纳亲属,有爱心的大度的母亲,和学历无关。母亲要自然的。凡 是把事情做过头的就不是自然的母亲。现在很多孩子面对的就是不自然的母亲,妈妈讲的都是正面的东西,积极的东西,妈妈的成功,但是妈妈做的事情是不自然的,比如说妈妈是如何对待爸爸的亲属的。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分裂,不知道是看得起母亲还是看不起母亲。妈妈既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失 败。妈妈既要告诉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诉孩子社会的不如意。让孩子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听到完美的,看见不完美的。母亲要轻松的。母亲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母亲本身有抑郁症,经常发脾气,无法情绪失控,那么没法养好孩子,因为孩子始终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现在除了要提倡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也要给孩子轻松的心理成长环境。如果有没结婚还在恋爱的小伙子,要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

三、如何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 1、沟通方式 2、教育理念 3、实际问题处理 四大问题:

寻求关注问题。例:小学生偷别人的铅笔,老师跟家长说孩子有品德问题。陈老师教育小学老师说小学生没有品德问题,品德问题是后来才有的。小学生寻求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来没有被关注过,例再婚家庭,母亲出国去了,母亲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孩子。二是长年累月处于被群体关注之中,例市长的孩子,总有人拍马屁、说好话,到了学 校孩子还需要一直得到这样的关注。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找出事情背后的原因。

权力征战问题。一般来说孩子就出生在父母亲非常能干的家庭,啥都搞得定,孩子从来都是被安排好的,哪怕考不进好学校,父母也有办法弄进好学校。孩子从

7

小被剥夺自主权利感 觉,从小没有感觉过长大的感觉,等到青春期后孩子突然感觉害怕,原来我的这个家庭是不允许我长大的,甚至将来找老婆也没有自主权。这样孩子就要和父母打权利战争,表现为对着干。父母要孩子考重点中学,孩子就考职校,一直打到父母彻底退让为止。陈老师对家长劝告,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权力给孩子,不然会退而求次的。例:孩子说不上学,家长说只要你上学啥都好说。孩子说我不吃饭了,家长就说只要你吃饭,不上学也可以。孩子说我跳楼了,家长说你只要不跳楼啥都 可以。打到后来孩子说我要离家出走了。打到最后,家长说我不管你了。这样打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无意识报复问题。孩子从小长大从来没有开心过,心里一直压抑很多不满,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报复,和权利征战差不多。你哪里痛,他就哪里来给你刺一下。你最怕他考不进好学校,他 就考差学校。你最怕他谈恋爱,他就谈恋爱。例: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压抑孩子,逼着孩子读书,高中也考了很好的高中。孩子压抑很多年,感觉从来没有玩过。整个高中阶段,妈妈一直陪读,孩子学习的内容妈妈都要学一遍,连老师都说可以很宽松地考进交大。但是他考进两本的大学,气死老妈。进了两本之后,妈妈也安排了很多,读啥专业。妈妈连孩子读大学的书都有一套,自己学习划重点,周末回家就要考察孩子学会了没有。孩子继续报复妈妈,进入大学一直玩电脑,直到留级。

假装无能问题。你别要来指望我,别要指望我考清华北大。这样的孩子往往老师公认很聪明,但是实际却是中下水平。原因是有背景压力,家长的学历高同时家长高期望,对孩子有很 大的压力。孩子认为自己不如父母,就表现出来无能。例,陈老师有年夏天曾遇到四个孩子,都是假装无能,一个是市委领导家庭,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集团公司老总,一个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这四个爸爸的四个儿子,两个名牌高中,两个名牌大学。四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四个孩子现在读书都不及格。这四个孩子只要 爸爸一出现,这四个孩子就会低着头,还怕爸爸。而四个爸爸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就是通过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成功,这样反而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老总是这么教育儿子的,老总说我的儿子应该是怎样怎样的,这样儿子心里就想做你的儿子真倒霉了。教授家庭学历都很高,连奶奶都是硕士学历,后来儿子承受不了这样的背景压 力,儿子考了三流大学,天天打游戏,后来自杀了。有时候家长要做一个有通透里的人,当孩子有个行为出来,家长要静下心来想想行为的源头是啥。

8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很有教育别人的资格的,非常坚持自己的理论,很难改变。当时陈老师就问他,你父亲小时候怎么管你的,他说有6个兄弟姐妹,父母啥也不管。陈老师就说因为你父亲从来不管,所以你能成为党委书记。而你的儿子成为不了你,因为他有一个和你的父亲不一样的父亲。

四、孩子问题的发展机制 1、早期养育 2、环境影响 3、家庭结构

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模式:

家长百般讨好孩子,不仅物质上而且精神上。这样的家长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很轻视父母,出言不逊。

当家庭夫妻关系出问题后,很容易出现拉拢问题。比如母亲跟女儿说父亲的坏话,无非想女儿面前表达自己付出很多,而父亲啥也不做。拉拢子女并且诋毁对方。这样家长讲得越多,孩子越痛苦,因为家长讲的话。孩 子都会理性地接受。但是孩子很痛苦,因为这个不好的人,是孩子的家长。例:母亲拉拢儿子,说父亲坏话。儿子就会打父亲,帮母亲。但是母亲反而会骂儿子打父亲的行为。这样下来儿子很痛苦。例:女儿抑郁很多年,已经工作了找到陈老师。他的父亲很不好,确实是坏人,已经在监狱里。母亲一直跟她说父亲很不好,而且母亲改嫁后继父也说她的亲身父亲不好。这个女儿一直抑郁,到后来甚至不能上班。陈老师对女儿说,你能不能做件事,去监狱看看爸爸,她从初中开始就没有再看见爸爸了。女儿说我不能去看他,她是坏人。陈老师说坏人是法律评价的,子女对父母的评价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要对你的父亲有任何的附加条件,这所有的附加条件都能被一个条件所抵消,那就是父亲把你带到了这个世上,给了你生命。如果一个人能够认清这点,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就足够了, 这样的话很多对父母的怨恨就能消除。陈老师建议她去监狱看爸爸,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跟爸爸说,出狱后她来养他。看爸爸会怎么讲。因为陈老师发现她内心非常 非常渴望父爱,因为她一直缺失父爱。他去看爸爸,父女俩抱头痛哭。父亲一直在忏悔,说他到这地步是她母亲如何如何挑剔造成的。女儿头一回也听到了母亲的不好的地方。离开监狱的时候,

9

女儿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轻松多了。一个人的基础幸福感是建立在接受双亲的基础上。

孩子的行为永远是父母嘴巴里挑剔的内容。这样的父母本身有焦虑问题,有强迫人格。这种挑剔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孩子会在外面,比如学校里去释放这个压力。

双重束缚是最不好的关系。我让你做成这样,但是我又让你做不到这样。例:青春期的孩子得了精神病,孩子治好了,医生打电话告诉妈妈来接孩子。孩子非常高兴地迎接妈妈,大叫妈妈,妈妈 板着脸跟孩子说,人家孩子跟妈妈很亲热地,哪像你这么大嚷大叫。这样孩子又受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这样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最后分裂。精神分裂就是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一部分是病态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痛苦,就会逃到病态系统里。在病态系统里有幻觉、幻听,能感到幸福。

4、父母关系

文化不是学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文化。

孩子成长的真正的养分实际上就是爱。有很多成功的父母,能给孩子很多的东西,但是孩子感觉这并不是爱,而是父母自己的需要,需要孩子成为为父母想要的那种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充分的爱。爱就是 无条件的接纳。陈老师常问家长,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哪怕孩子是个脑瘫儿,你也会好好地养大他。如果你有这种心态,那么为何你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不能忍受。这样就会给孩子一种感觉,你爱他是有条件交换的。你爱他,一定要他好好读书,成为好学生。小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挑衅你,他就做坏学生,看你是不 是还继续爱他。如果你不爱他,那么他就想你的真面目露出来了吧。所以家长很关键的就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就是平庸的,但是他平平静静,没有灾难。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现在就不会过度焦虑。例:上海的教授到美国教授家里做客,美国教授的大儿子是很年轻的教授,小儿子是搞园林的,从小喜欢的。上海教授就一 直在表扬大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为教授了。美国教授觉得很奇怪,为何你不表扬我的小儿子。我们觉得小儿子做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很好。另外,很多支离破碎的家庭,就会有爱的缺失。离婚的家庭,一定要给孩子比较充分的爱。而现在很多的情况是整个家族会把另一半批评地很坏,而孩子心底里潜意识里是不 愿意接受的,因为有亲情血缘的。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