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

穿斗式: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间距较密,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

头上。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大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小)。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方诸省建筑所普遍采用。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

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

2,斗栱的作用:在柱子上,用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用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

○明清: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从密,用料变小,但结构作用仍在。 斗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斗栱”或“斗科”。(江南称“牌枓 ”) ○柱头上的斗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子上的斗栱——平身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 ○角柱上的斗栱——角科(宋:转角铺作),其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 室内斗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斗栱:斗-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斗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用相同; ◆当建筑物非常之大而屋檐出挑相应加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方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栱/昂,斗栱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5跳。 重檐建筑:一般上檐斗栱比下檐斗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撑,用于固定支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用:防水,防潮,保持室内干燥洁净。(一般3到5个踏步) 柱础: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致腐烂的构件,多为石制。

◆ 收分:柱身由下向上逐渐收小;

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子形式,体如梭形;

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的一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

4,庭院围合方式:

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

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 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

工官的职务: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估计工料及组织施工

隋·宇文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大兴城规划;1:100的比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木模型 宋·李诫:《营造法式》

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干阑式——由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巢居发展而来。木骨泥墙——由产生于黄河流域的穴居发展而来) 1,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上游渭水地带,母系,以农业为主,穴居,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1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

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生活情况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半穴居,木骨泥墙;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白灰面出现在仰韶中期,在龙山时

期普遍采用。

2,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父系氏族社会(此时已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建筑,比

如一夫一妻制的小面积房屋,室内也有分工)

1)吕字形平面;2)面积缩小;3)土坯砖出现;4)石灰面广泛使用。 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浙江余姚): 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最早出现的榫卯技术。 4,细石器文化: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

从建筑发展历程的角度:

1,建筑类型:有住宅、祭祀建筑、神庙

2,建筑结构: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由天然洞穴——>人工穴居——>半穴居发展而来):墙体多用木骨架

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

3,建筑材料:木,泥

·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

·仰韶中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白灰面抹面(室内墙壁和地面),龙山时期普遍使用;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 4,建筑实例:

※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六七千年前)

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 ※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仰韶时期)

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时期)

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 ※ 郑州大和村遗址 (仰韶时期)

地面建筑,并分隔成几个房间

※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仰韶晚期)

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 ※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吕”字形平面

※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出现建筑群的概念)

沿轴展开多重空间组合,室内墙面用彩画和线脚装饰) ※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

莎木佳祭坛 阿善祭坛

※ 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

均为地面建筑,夯土作房基,土坯和木骨泥墙作墙体,白灰抹面,柱子下垫石础 ※ 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出现白灰墙面刻画图案,我国已知最古早的居室装饰

2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制国家诞生于公元前21世纪,即始于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 一,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封闭廊院式;2)面阔8间;3)建在夯土台上(80cm);4)永定柱造(遗迹)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构夯土台建筑和庭院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阶级产生,青铜工艺相当纯熟。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

·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庭院式建筑,有宫城(位于南北轴线上),内城,外城; ·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副阶周匝”; ·河南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

◆ 器物:云纹、兽纹,甲骨文

从建筑发展历程的角度:

1,城市、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80厘米的夯土台;永定柱造的遗址;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

夯土建筑和庭院(廊院)的实例;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走向定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遗址(出现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

·郑州商城: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者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城内

有宫殿和宗庙,城外有作坊和住宅); ·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2,特点:夯土高台,廊院建筑群 3,建筑技术上:

a. 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b. 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 c.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d. 斗拱的概念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西周-周武王

建立了礼制、分封土地,分封贵族,统一管理;

建筑上,建立了完成的礼制——宗(宗族)法(法制)秩序出现; 等级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1)城市:规模按照等级来造;镐(音号)京(京,意为“大”) 2)住宅: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1.合院形式,二进院落; 2.家族居住;

3.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4.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