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细菌各论

芽孢抗原 菌体多糖抗原 耶尔森菌属 18种抗原;主要有F1抗原、V/W抗原、外膜蛋白和鼠毒素 弱,但在自然痰液、蚤粪和土壤中可长期存活 弱,由于无细胞壁;耐碱不耐酸;对青霉素不敏感(加入培养基除杂菌),对其他抗生素敏感 耐干冷,不耐湿热,对氯霉素、四环素敏感;磺胺类药物刺激增殖 弱 化明胶呈倒置杉树状 含血液或组织液培养基中生长 培养要添加动物血清及酵母浸液、二氧化碳、氮气 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组织培养及动物接种(不能在培养基培养) 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传代培养(不能在培养基培养) 5%~10%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 不能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接种在家兔睾丸或眼前房 含牛或兔血清的BSK培养基 含血清或动物蛋白的培养基;可接种在鼠粗糙型;肉汤中絮状生长,摇晃钟乳石状下沉 双向培养基小球型菌落,在液体轻度浑浊或絮状沉淀 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 糖类作为碳源,可溶解红细胞 P1蛋白和糖脂 立克次体属 外膜蛋白A、外膜蛋白B 衣原体 属特异性:脂多糖;种和血清特异性:外膜蛋白 钩端螺旋体 不分解糖和蛋白质,产生过氧化氢酶,有些能产生溶血素 弱,在湿土能生存一冬 密螺旋体属 弱,血库冷藏3天的血无梅毒传染性 1周半透明云雾状;2周小菌落陈旧培养基L型变异 伯氏疏螺旋体 回归热疏螺旋体 小、密、齐或大、松、不齐的菌落 皮下、覆膜或鸡胚中 放线菌属 诺卡均属 + - 血琼脂培养基 镜下蛛网样菌落

3、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机制、免疫、微生物学检查 细菌名称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 1凝固酶 定义 作用或机制 所致疾病 1化脓性感染(皮肤、各器官、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外毒素所致)食物中毒:呕吐腹泻;烫伤养皮肤综合征SSS(免疫力低下人群)—剥脱性毒素;中毒性休克TSS—TSST-1(热、吐、泻、疹、低压肾衰) 1、引起化脓性炎症,皮肤脓肿,蜂窝织炎、淋巴1.鉴定葡萄球菌是否有致病性标志。游离:菌体外,1.抗吞噬细胞吞噬;使细菌免受体液中使血浆凝固;结合:结合在菌体上使细菌凝集。 杀菌物质作用;与金葡菌感染局限性和 血栓形成有关。 2葡萄球菌溶血素 2.有5种,α溶血素最重要 2.溶血,使皮肤坏死;甲醛处理后为类 毒素,用于金葡菌感染后的治疗和预防 3杀白细胞素 3.破坏白细胞的毒素 3.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细胞膜,使通透性 增加 4肠毒素 4.引起食物中毒的蛋白质 4.耐热,在消化道不被破坏,作用于肠 道神经,引起呕吐(主)和腹泻 5剥脱性毒素 5裂解表皮的棘状颗粒层细胞,使表皮和真皮分离 5.毒A耐热(染控);毒B不耐热(质控) 6中毒性休克综合6.金葡菌分泌的一种外毒素 6.使机体发热,多个器官功能紊乱 征毒素TSST-1 1细胞壁成分 (1)菌毛 (2)M蛋白 菌毛:由M蛋白和脂磷壁酸LTA组成 利于粘附 M蛋白:表面蛋白质,重要致病物质,与心机,肾抗吞噬和抵抗胞内杀伤;引起风湿性心A群链球菌 (3)肽聚糖 2.侵蚀性酶类 (1)透明质酸酶 (2)链激酶 (3)链道酶 3.外毒素 (1)溶血素 (2)制热外毒素 肺炎链球菌 1荚膜 2溶血素O、LTA、神经氨酸酶 1.菌毛 2.荚膜 3.脂寡糖 IgA1蛋白酶 3.菌毛 4.外膜蛋白 5.脂寡糖 6.IgA1蛋白酶 大肠埃希菌 1粘附素 小球基膜有共同抗原 肽聚糖:细胞壁成分 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红疹毒素 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和诱发实验性关节炎 分解透明质酸,使细菌及其毒素易扩散 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散 分解浓汁中粘稠核酸,使液体稀薄,利于细菌扩散 破坏红细胞,白细胞,对心肌和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 引起人类猩红热 抗吞噬 粘附、定居、扩散和组织损伤 利于粘附 抗吞噬 使血管坏死出血,皮肤瘀斑,循环障碍 利于细菌粘附 粘附和抗吞噬 I破坏中性粒细胞膜完整性;II粘附III保护细菌免受杀菌抗体作用 损害人体粘膜,引起炎症反应 利于细菌粘附 利于粘附 结炎和扁桃体炎 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呼吸道疾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3、超敏反应:风湿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粘附在鼻粘膜上皮细胞 内毒素 大叶性肺炎(儿童和老人)及其并发症 流性性脑脊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菌血症、败血症--出血性皮疹--化脓性感染) 淋病;男性尿道、前列腺、附睾炎;女性尿道、阴道、子宫颈炎;新生儿结膜炎、脓漏眼 1、肠道外感染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蛋白I、II、III 内毒素 破坏黏膜表面IgA1 2外毒素 志贺菌群 1.侵袭力 菌毛 蛋白 2内毒素 3外毒素 肠毒素,志贺毒素和溶血素A 内毒素机制:1、破坏肠黏膜致坏死脱落形成溃疡2、作用于肠粘膜,使通透性增加并促进毒素吸收3、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系统,使肠蠕动失调痉挛,直肠括约肌明显受累,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志贺毒素 消化道疾病和尿路感染 粘附 诱导细胞內吞志贺菌,利于传播 损伤肠粘膜上皮细胞 2.肠道内感染(5种) 1.细菌性痢疾(1)急性: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2)慢性:粘液便(3)中毒性:小儿全身性中毒 1.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伤寒沙门菌(其他1.侵袭力(微荚膜) 侵袭小肠粘膜淋巴细胞 沙门菌产酸产气) 2.内毒素 3.外毒素 肠毒素 微荚膜抗吞噬和免受杀菌物质作用 发热,白细胞下降、中毒症状及休克 克雷白菌属 变形杆菌 霍乱弧菌 肺炎亚种 臭逼亚种 鼻硬结亚种 1鞭毛菌毛 2霍乱毒素 肺炎、尿路感染、创伤感染、败血症、脑膜腹膜炎 有恶臭的慢性萎缩性肺炎 鼻咽部的慢性肉芽肿 肠毒素典型代表 粘附作用 毒素作用机制:A亚单位为毒素部位,B亚单位为结合部位,结合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受体,插入宿主细胞膜,形成穿孔通道,使A亚单位进入细胞,使水向肠腔流出聚集,导致严重腹泻呕吐 泌尿系统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水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