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让生活成为作文之源 精品

让生活成为作文之源

让生活成为作文之源 【摘要】

作文,是对小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它是学生最头疼的事,也是学生最不喜欢写的作业,是教师语文教学的难点。

说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改,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因此,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作文才能充满灵气。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生活 素材 【正文】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其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而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源于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学生作文中的条条框框,为学

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写作素材从何而来,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只有亲身的参与、有了真正的感悟学生才能有深刻体会,才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表。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 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二、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

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

比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倾听自然界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城镇的风景名胜等。

2、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

如烧饭炒菜、洗衣服、整理房间、下地干活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观看电影,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笔者在指导《父母的爱》这一习作的时候,就利用图片、实物等创设具体情景,现通过老师充满深情的语言,让学生脑海中重现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学生写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刷刷就写完了。 三、练就发现美的眼睛 1、学会观察,主动积累。

生活教会学生思考,生活给予学生创作的广阔空间,生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和情感,生活充实了学生习作内涵。

然而学生如果对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无动于衷,熟视无睹,其习作素养是得不到有效培植的。

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这就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

我带领学生游赏校园,指导学生掌握有重点、有顺序,注意细节,用观察加联想的观察方法去观察校园景物,并表述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意周围的人与物,把学到的观察方法予以运用,在大脑中积累生活万象,丰富习作源泉。 2、多写多练,练笔积累。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后感、读后感、读书笔记、片断描写、内心独白,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指导他们在学习中认真完成单元习作,并积极进行一个个小练笔活动;在口语交际及日常生活中,围绕一个个话题,注重有条理有重点的表达交流,说写结合。

鲁讯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写作是一种需百般锤炼才能具备的能力,必须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获得写作的技能。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滴水穿石,熟能生巧。

只有多写,坚持多种形式的练笔,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才能下笔如有神。 总之,好作文的源头在生活,多读多积累多练习,厚积薄发。

只要学生有博览群书的兴趣,有爱好动笔的习惯,学会一些观察和写作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素材,锤练好扎实的习作技能,就能在作文时笔随意欲,内容应笔而生,无话变成有话,不会写变为会写,千篇一律变为百花齐放,万芳争艳,学生习作水平自然就会提升,使学生习作不再难作,作文教学不再难教。 【参考文献】

《怎样提高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201959汪晓燕 《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育前沿?理论版》2019年2期王颖

《语文情感教育的建议》《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9年第8期谢代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