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的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的物质范畴理论,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本质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和手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认识事物。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要求我们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条件,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二、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的统一。

(2) 运用矛盾分析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为转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定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2、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