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加快淮南境内淮干治理和黑龙潭段河道疏浚工程等在建项目的实施,对尚未立项的重要工程项目尽快批准立项和落实资金;尽快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将泥河工程这一跨流域工程上划省里管理;积极实施西淝河综合治理,建议由省综合部门牵头制订和落实西淝河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4、积极实施“经济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在全国战略发展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一直不够清晰和明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郭多龙书记把安徽定位为“长三角纵深腹地”,并根据这一定位,提出实行经济向东发展,这非常符合安徽实际,对安徽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中部崛起的主要动力源泉,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新一轮拓展的前沿地带和关键部位,在资源禀赋、产业基地、科技人才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实行“经济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要求。但如何实行经济东向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和措施。我们认为,按照 “长三角纵深腹地”这一目标定位,应该充分发挥我省在区域分工中的综合优势,以更加开明开放态度加强对接与互动,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基地、能源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形成互补、梯度、高效型的区域分工体系,真正使“长三角腹地”的地位和作用由虚变实。当前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拓展对“长三角”地区开放的领域和空间,不仅鼓励和支持皖东和沿江地区,而且更要鼓励和支持皖西、皖北、皖南等地区以资源、资本等为纽带,通过相互投资和

---------------------------------------------------------------范文最新推荐------------------------------------------------------

企业联合,在资源开发、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和传统产业整合等方面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在这一方面,淮南市近几年通过实施以“融入长三角、渗入珠三角、面向韩国”为重点的大开放主战略,引进了浙能集团、万向集团、景兴纸业等一批大的企业集团来淮投资合作,展现出与长三角地区对按互动的良好前景,特别是浙能集团与淮南矿业集团携手合作,成立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凤台电厂4×60万千瓦机组,浙江省政府从2007年将所发电量纳入浙江省电力电量平衡计划。这是我省与长三角地区首次合作开发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请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浙江省的配合协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准立项这一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着力构建“和谐安徽”,为崛起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安徽崛起,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省委常委会按照中央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推进“和谐安徽”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和谐、社会秩序和谐,努力形成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环境安全文明的和谐局面。当前应当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现在,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比较大,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就我市来说,200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是下岗职工年人均收入的3.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

17 / 22

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部分企业在职干部与离退休干部的收入差距拉大。比如:淮南矿业集团退休的前任主要领导的月收入仅为900元,年收入仅为1万余元,与现任领导的收入差距很大,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矛盾。建议省委常委会采取有力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现在不论是哪个城市,都有不少的下岗失业人员,做好这些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对维护社会安定至关重要,也是执政为民、关爱百姓、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淮南来说,目前全市需要社会保障的各类人员达15万人左右,每年社保资金缺口达3亿元,财政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去年和今年我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出中心人员4.5万人,解除劳动关系需一次性支付2.6亿元,虽然省财政给予了6000万元支持,我们又贷款9000万元,但缺口仍达1.1亿元。因此,建议加大对淮南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是增加养老保险金转移支付额,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增加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的补助,帮助我们妥善安置好下岗职工。同时我们建议新建煤矿、电厂的养老金在市级交纳,由市级统筹。 三是加快“生态安徽”建设,加强对淮河、巢湖等流域的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特别要支持象淮南这样的工矿城市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由于煤炭开采为大型区域开发项目,项目类型多、开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对井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易引发地表塌陷、裂缝,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治理这些塌陷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议省委常委会进一步完善资源

---------------------------------------------------------------范文最新推荐------------------------------------------------------

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调研出台“煤炭开采企业开采一吨煤收取5元的土地复垦、环境整治和塌陷治理专项费”的政策,确保塌陷区治理资金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总之,解决好这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推进“和谐安徽”建设,就一定能为“抢抓机遇、靠势而上、奋力崛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5年1月6日我国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这是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表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由于我国控制人口和实际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19 / 22

13亿人口,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并存的时期;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人口结构性矛盾突现,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消除贫困的地区差异的任务依然艰巨;妇女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等重大病症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尚未完全有效地覆盖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青少年、老龄人口、流动人口;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机制和社会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面对新时期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摆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多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国策,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计划生育,32年来全州累计少出生100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全州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全州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1/10 ,列全省 16 个地州市的第四位,全国 30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第一位。由于人口基数大,生育旺盛期妇女多,年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