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双庙中心小学 刘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感受江南山水的美,体会情有所依、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乐观心态,感受在词中表达的对友人的祝福。 4、比较送别诗的不同情感,比较鉴赏。 教学重难点:
比较送别诗的不同情感,理解作者乐观的心态和对友人的祝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白居易《忆江南》导入,令孩子们回忆起学过的江南美景,调动知识储备,对江南的美有初步的感知。 二、读课题、解课题
1、齐读课题(多读几遍) 2、从题目中知道什么? 三、初读 (一)、自由读词,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课后注释,尝试理解整首词。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读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二)、读准字音 1、指名读
纠错(预设:那) 2、齐读
(三)、读出节奏,加节奏符号 1、自由读
2、指名读(多读几次) 3、齐读。 四、再读、学文
1、这首词的上阕里,你看到了那些景物?板书:景简笔画山水 1)(课件)水是眼波横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出示课件带孩子进入情境,并反复朗读。 孩子们,我们依着这个注释仔细琢磨琢磨:首先这是一个美人,是个好看的姑娘;接着,美人则有一双美目,这浙东的水呀,正是这美目中的眼波哪(读) 引读:
这样的人,你给她个形容词。读 这样的水,你给它个形容词。读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的心情?读 齐读
2)(课件)山是眉峰聚
山水相依,赏完了水,我们再去看山,这山又是怎样的山?。 山是眉峰聚,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蹙起?谁能把这个词换个更简单易懂的词汇呢? 咱们先去想象一下这样的山,美人皱眉一样的山,带着你的想象读。(反复读) (课件)浙东的山,和你的想像一样吗?组读
多形象啊!远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这比喻使得这山,有了形状,也有了意韵。请大家再读这一句。 3)(课件)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我们接着看词:行人指谁?谁在问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来读读这句话?欲问行人去那边? 是啊,去哪边呢?(眉眼盈盈处) 一问一答读法:(反复问答) 这眉眼盈盈处指哪里呢?江南。
孩子们,咱们一起读读这幅画卷上走下来的江南……(课件出示画面)
这盈盈的眉眼,指的是浙东山水。那里是鲍浩然的家乡,大家说说,他的家乡会有谁在盼着他呢?
(此处依据孩子的回答设置情境,反复朗读)
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再回头看看这些句子(课件出示上阕前两句) 再次朗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在读中再次感受江南的秀美和家的温暖。
4)一首送别词,我们读得这么美滋滋的,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 诗词拓展
A 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课件); B 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一断肠,好去莫回头。”(课件)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 孩子们,这些诗句都弥漫着什么样的情绪?(难过、不舍) 可我们再看看这首词,似乎与寻常的送别诗词有所不同,难道王观真的没有一丝不舍吗?
2、课件出示下阙
1)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孩子们,齐读! 指名读
你感觉这里有没有不舍?
再读,反复读:读完感觉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不舍得? 又!
我们来试着读出这种“一个接一个,连续送别”的感觉。 接龙读:两个学生反复读。
这一个“又”字,道尽了王观的不舍!可这首词却没有弥漫着悲伤的情绪,他的不舍表达的是这样的含蓄、隐忍,他把这离情别绪都藏在了对朋友深深地祝
福中! 2)(课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显然,这句话是王观对好友的临别赠言。
你来,好朋友即将离去,你会嘱托他:读反复叮嘱和祝福,反复读! 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为什么?和春住,真的那么好吗? 春天(课件春红字),好在哪里?(生答。引导生体会到春的温暖和家的温暖如春)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美好的春天。(配乐) 边出示课件边朗读全文。
这浙东对鲍浩然来说呢,真是“有山有水有故人”啊!
和春住,就是这么好!原来写那么美的景是为了表达那么重的情,然后又将这份不舍和祝福寄情于这山水之间(板书“情”)。此时,情有所依,情景交融! 师范读!
孩子们,请合上课本,我们在动听的音乐中尝试背诵这首词。 五、拓展
孩子们,这节课快结束了,老师也要跟你们告别了!我们也学学王观的乐观,来看看这几首送别诗。(课件)孩子们先读读,然后选一句诗来送送老师吧!
与孩子们互赠诗句告别 六、作业
今天的作业已经出示在屏幕上,请同学课下认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