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路径分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路径分析

作者:杜艳艳,贾谦,仲海亮,孔小云,诸国本 【关键词】 中医药;民族医药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多元,传统医药资源十分丰富。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健康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以来,国家对传统医药发展非常重视,将中西医并重作为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法规有力保障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防病治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优势,构建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仅是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解决民生问题、复兴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的必然需要。

1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1 一些医药政策不符合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规律 目前,我国医药有关的政策法规是参照西医药管理方式和标准制定的。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和《中医药条例》等法规中的部分条款,没有体现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要求,甚至违背了传统医药的发展规律。若按上述相关条款认证中医师、审批中药,许多良医、良药就很难通过。1999年颁布的《传统医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把考试门槛定位在“医师”水平上。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医药条例》也明确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通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才能从事中医医疗活动。”据此,全国许多省份组织了包括外语和西医知识的师承人员资格考试,致使许多民间中医求证无门。许多地方的民间医生由于不符合现代医药的医政、药政管理条件,被拒之门外或被合法取缔。如山西某县骨髓炎医院,迄今已收治了10多万例骨髓炎患者,保持着无一例截肢的良好纪录,而且治疗效果被大多数患者所认可,但还有多名从医几十年的医务人员未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院内中药制剂也不属于合法药品。另外,我国大部分民族医药没有教学基地和国家临床机构,少数民族民间医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许多医生有丰富的草药知识和一技之长,在穷乡僻壤能解除很大一部分群众的疾病问题。按医考试办法,这支队伍大多已被淘汰。民族医药的文化土师资格壤已大量流失,民族医药的血脉面临中断危险。

1.2 中医教育模式不适合培养临床实用的中医人才 国家建立中医高等教育以来,已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医人才反而日趋短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中医药教育模式趋同西医。中医高等教育追求中、西医兼顾,或用西医教育模式培养中医。据了解,目前中医院校普遍不注重经典教学,甚至把经典课程作为选修课,中医专业课时也比较少。如某中医药大学2004年制定的五年本科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医课时

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3.86%,西医课时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时26.76%[1]。由于英语成绩与学位证挂钩,60%的研究生要花上1~2年的时间攻英语[2]。一些老教授感叹:在学校的药圃里99%的学生都在念英语,读《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已见不到了。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人文科学特征,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是构建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宏观推理辨证医学;与以还原论为指导,构建在实验基础上的微观逻辑实证医学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不掌握中医经典精华,就不可能领略中医真谛。现行的中医高等教育模式,必然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中医不精、西医不通。

1.3 中医院临床模式西化严重,弱化了中医特色

目前,中医院虽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但实际上用的是西医的病名和诊断标准,大量运用现代诊断仪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被废弃,适合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的饮片汤头,代之以“通方治病”的中成药。医生不按中医思维看病,习惯使用西药或中成药已成普遍现象。病房里挂满了吊针,广泛使用抗生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针灸是中医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是中医大夫的“一技之长”,现在单独分科、收费较低,已逐渐萎缩。另外,疗效判定标准、医疗事故鉴定标准均按西医标准衡量。中医院只有引进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生存和少担风险。中医临床医疗模式西化,必然导致中医教育模式西化。如此教学和临床互相影响,后果越来越严重。

1.4 科研重视实验数据,忽视临床疗效,阻碍了中医药创新 目前,我国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科研规范,一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

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用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丧失了主体地位。一是中医基础理论被动模仿西医研究模式,自主创新研究不足;二是过分追求高技术、新手段,缺乏自身方法论研究;三是忽略了传承,割裂了历史。由于受思想方法的冲击和机制的限制,许多中医药研究无法按现行科学实验要求做出让“专家”满意的实验数据,许多疗效好的成果无法得到“专家”的认同;一些值得关注的科研项目,一直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如治疗癌症、骨髓炎、白癜风等药物,能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这些药物的炮制技术、炼制丹药的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科研项目。

1.5 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目前,国家对中医药的管理没有权威的协调机构。现有的国务院部委局办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社保部、农业部、中医药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多个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都有直接联系。近年由于国际上出现“中医热”,多方插手中医药的现象更加严重。多头管理存在着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各部门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很难从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高度一致,也就不可避免的会从各自的管理职能出发,制定管理政策法规,平衡协调难度相当大。二是中医药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因多头管理,政策制定、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实施、监管也各自为政,造成了许多管理政策上的重叠和管理成本的浪费,出现问题也很难追究责任。如医生是卫生局管理,药品是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卫生是环保局管理,医保是社保局管理,这种没有协调机构的管理方式容易产生管理政策盲区、产生矛盾,制约中

4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医药事业的发展。 1.6 中药制剂室的标准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我国在推进中药走向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其特殊性,基本上放弃了中药的性味、归经、炮制、方剂这一套中药的基本路数,而是寻找化学单体、有效成分,强调多组分、多靶点,用生药学替代本草学、药物化学替代中药学。以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为代表的有关政策实施以来,不但没有达到期望的标准化、国际化目的,反而制约了中药制剂的发展。许多中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造、认证中药制剂室,导致疗效好的医院内部制剂退出了使用范围。一些医院反映,申报一项院内制剂需过10多道关,周期长、费用高、标准不合理。即使有能力达标的中药制剂室,也因生产规模小,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如山西垣曲白癜风医院和偏瘫医院都投入了上百万资金建立了中药制剂室,但每年生产制剂的时间为1-3个月,有时只生产半个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中药的生产成本。中医院的内部制剂是中医临床疗效的精华所在,事属中医医院的业务范围和中医师的处方权力,也是医院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社会化大生产一时无法供应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如果按GMP要求生产中药制剂,许多名医、名方、名药都有可能失传。尤其是GMP不符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也同样不适合规范管理中药。

2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路径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