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故乡情 常怀报国心
【素材回放】
月是故乡明,家和万事兴。中秋是团圆的传统节日,国庆是欢庆的重要时刻,人们既欣喜其时间上的交织,更慨叹两者情感上的共鸣。当中
秋遇上国庆,家与国的节日微妙重叠,各种沉淀在记忆里的乡愁,奔涌在胸口的思绪,都自然而然地揉和成家国情怀的深情大爱。
正如一首歌词写道: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素材解读】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十一”中秋月圆之际,祖国的大江南北,辽阔的边疆领域,有多少武警官兵在坚守岗位,有多少知识分子在加班加点,有多少工人农民在辛勤劳动,“舍小家为大家”,成为他们生活的生动写照。殊不知,感受着中秋之夜的花好月圆,更感怀着祖国大业的国泰民安,驻守大“家”也罢,融入小“家”也好,“家”和“国”的概念相得益彰,也正是印证“家和国兴”的真理,让家与国一同熠熠生辉。遥想战乱的岁月,思乡心切更忧国,那天边的圆月分外皎洁,宇宙天象的完美时刻更指人与宇宙的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乃众人所盼。时值今日,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我们身处和平与幸福之中,但依然要居安思危,守望互助,大力弘扬节日文化,或吟诵古典诗词,或讲述爱国故事,或捍卫传统文化,激励和引领更多的民众爱家更爱国。不难发现,近年来中秋节和国庆节总会重叠,其实不只是日子的巧合,更是情感的融合,是传统家国情怀和现代爱国精神的水乳交融。 【适用话题】
最是浓烈思乡情,最是动人报国心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 家国情怀的落脚点,是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和报效之行
五千载中华文化孕育的传统节日,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中国人有着恒久不变的佳节情结,更有着扣动心弦
1
的家国情怀
国庆佳节,不仅是万千游子惦念家园的乡愁,更是炎黄子孙爱国爱民的情感,惟有祖国昌盛,方才小家和睦,惟有家国和谐,方才万家团圆 【素材锐评】
“家国”二字无处不在
最是浓烈思乡情,最是动人报国心。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古往今来,无论是被放逐千里之外而志不移的屈原,于故国旧河山前凭栏痛歌的岳飞,还是宁死不肯侍元主的文天祥,他们身体里流淌着的那份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激烈壮怀,看似宏大肃然,却不约而同都是从名为“故乡”、“故土”这一最柔软的地方开始。
正如诗人艾青的自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恰恰是随着每个人的出生早早便扎根在乡愁里,凝结在故土的草木中。它或许是家门前的两棵枣树,或许是荷塘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又或许只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只要看到枣花、听到歌声、看到邮戳,就会想起故乡、想起祖国,就会情不自禁地望向东方热泪盈眶。
这,便是关于“家”的记忆,也是一切爱国主义情感的源头。许多人少小离家、外出打拼,临走时总爱抓一把故乡的泥土放在身边,不为别的,只为时刻提醒自己“从哪里来”,最终将“回到哪里去”。《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乡情与国思本就同气连枝、相依相生、无法割裂,从思乡情里走出来的报国心,更纯粹,也更加不可动摇。
报国,是乡情的归宿。家国情怀的落脚点,是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和报效之行。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是中华儿女最朴素的文化基因,也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撑。从“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到“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这些被我们铭记的仁人志士,无不是在家国情怀的指引下,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对小家的孺慕之思只有转化为对国家人民的大爱担当,才能绽放出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光明力量,才能使得“中国梦”真正照进现实。无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始终扎在土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家国情怀始终埋在人们的心里。还是那首歌词: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