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 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填空or简答) 1、 第四纪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地质研究 2、 工程建筑
3、 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4、 其他
第二章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第四纪分期与堆积物特征
现代第四纪:是综合性的,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极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类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分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填空or简答) 1、 岩性松散 2、 成因多样
3、 岩性岩相变化快 4、 厚度差异大
5、 不同程度的风化 6、 含有化石及文化遗存
第二节 地貌的形态
地貌:是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有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地形面:是地表面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是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是两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1、 高度 分为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两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如阶地面与河床平水位间高差、溶洞底部与河床高差等。 2、坡度:是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如夷平面、阶地面和斜坡的坡度等。 3、地面破坏程度 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 4、地貌的形态类型 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
第三节 地貌的相对等级
可分为5级,即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地貌。
一、巨型地貌:即地球上的大陆和洋盆,这是两个最大的对立的地貌单元。 二、大型地貌:即大陆和洋盆中的山地和平原等主要大型地貌。 (平原成因分类:
1、 构造平原: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岩层和熔岩等的固
结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2、 剥蚀平原: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3、 堆积平原:新构造时期地壳下降大于堆积或两者接近,形成各种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堆积平原;有海
成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各种混合成因的平原。平原面与松散沉积层一致。) 三、中型地貌 四、小型地貌
主要是各种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小型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如活动断崖层、地震裂缝和火山等。小型地貌形态是野外观察研究的主要对象。 五、微型地貌:是将小型地貌进一步划分成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
第四节 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向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一般内力越强外力作用随之增强,但在不同相对等级地貌的形成发展中,内、外地质营力所起的作用不同。
外营力作用有削高和补低两个过程,削高产生剥蚀地貌,而补低则造成堆积地貌。
第五节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1、 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
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的地貌组合。
2、 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 人类活动 加速地貌的形成。
4、 地质构造 有顺构造地貌,如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也有逆构造地貌,如背斜形成负地貌,向斜
形成正地貌。
第六节 地貌年代及发展
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即只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 地貌年代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互相关系来确定: 1、 切割关系 2、 过渡关系 3、 掩埋关系
第七节 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坳谷的形成阶段:切沟→冲沟→坳谷
河谷形态从“V”形谷→河漫滩河谷→成型河谷
第三章 重力地貌与风化堆积物
第一节 风化作用和残积物
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碎裂,变为松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成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
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温差风化、冰劈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融化后体积变下,再加入水,然后再次膨胀,长期反复作用引起岩石破裂】、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2、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作用下产生溶解、结晶、水化、水解、
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
一般包括: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氧化过程。
3、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
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地质因素(岩性、结构、裂隙度等)、气候因素、地形因素。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 残积物主要特点:
1) 其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切的联系
2) 残积物是基岩风化破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碎屑物未经搬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理 3) 残积物的碎屑经长期风化后所形成的黏土矿物,常黏附在石英砂的表面 4) 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 5) 有上而下风化过程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
第二节 土壤与古土壤
土壤:是经过成土作用后,在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成土作用:是指残积物的表层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土壤的过程。
第三节 重力地貌及堆积物
重力地貌:地表物质受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经块体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地貌 斜坡:包括山坡和岸坡,有凹形、凸形、直线型和凸-凹形之分
按斜坡上块体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和灾害性质,斜坡重力作用分为滚落、滑动和流动三种基本类型。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 崩塌形成的条件:(简答题) 1、 地貌条件 2、 地质条件 3、 气候条件
错落:是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错落与崩塌区别在于错落岩体是沿一定近垂直的滑动面整体下坐,而无破碎和翻滚,基部有挤压现象,有时坡顶坡度相当平缓。
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要素:包括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床和滑坡周界四种要素,一般还有滑坡洼地(滑坡湖)、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舌、剪出口、滑坡前后缘等微地貌。 滑坡形成条件:(简答) 1、 岩性条件 2、 地质构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