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部分

1、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

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

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 4、政策僵化:

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5、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6、政策合法化:

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7、定性分析方法 :

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 8、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 9、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10、边界分析:

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 。

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

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饱和抽样

诱导问题的陈述 边界估计

1

11、政府(公众)议程 :

(1)、公众议程 (public agenda): 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2)、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是指那些引起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政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12、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和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它表现为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参见教材第327页) 13、公共政策规划:

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14、公共政策决策:

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政策决策是联结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 15、政策执行:

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16、公共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7、政策监控:

政策监控是对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的过程。

复习范围

一、公共政策学发展史:

(1)、在美国:

1951年 ,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拓宽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叶海卡·德洛尔通过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对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奠定了学科体系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的学习研究在1960S末进入美国的科研院所。

1970S、1980S年代,政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等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政策科学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在美国,政策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实现体制化。

2

(2)、在中国

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 重视(20世纪90年代) 发展(21世纪初)

具体内容可参见教材代序《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案例:国家严禁胎儿性别鉴定)

(一)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1)、政策主体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

指政策所发生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政策情境)

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构成要素

但凡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一般都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1)、信息子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等,为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2)、咨询子系统——为决策提供方案和咨询服务,亦称为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 (3)、决断子系统——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决策的全过程,被称为中枢子系统。 (4)、执行子系统——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 (5)、监控子系统——贯穿于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全过程,通过监督手段使政策目标能够顺利实施。

三、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步骤:

(1)、邓恩的问题构建理论

问题情势?问题搜索?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详述?规范问题?问题感知 第一阶段,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 。从问题情势出发,分析者的目的不是要发现单个问题,而是要找出与多个利益相关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元问题meta-question )。分析者若忽视这一阶段,可能陷入错误的问题边界的危险。

第二阶段,问题定义。分析者需要以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术语来定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要对问题进行最基本的归类。在该阶段,可能面对的危险是选择错误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和学科知识。

第三阶段,问题详述。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规范问题。在此阶段,主要危险是选择了错误的形式表达(模型)来描述实质问题。

衡量问题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实质问题及规范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与原先的问题情势相符合。对政策分析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实质的界定和规范性陈述。 (2)、韦默和维宁的观点:

A、评估症状。B、框定问题。C、模拟问题。 (3)、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A、思考问题。 B、描述问题边界。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