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舍》教案

《 雅 舍 》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感知,理解雅舍之“陋”及雅舍之“雅”的具体表现。

2.评点赏析,明确作者的人生旨趣:超然、从容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3.品读句段,体味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把握文章内蕴。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言简意丰、谐趣横生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课前3分钟播放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关于梁实秋的介绍)

梁实秋,浙江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曾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1987年在台湾去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

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曾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实秋一生著书丰厚: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著成1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写有《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五部。其中《雅舍小品》奠定了梁实秋散文大家的地位,至今无人比肩。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认识作者:走近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

教师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大家梁实秋的一篇经典散文《雅舍》。

说到散文,我们无法绕开梁实秋,因为在中国浩瀚的现代散文世界中,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至今无人比肩。

人们这样评价梁实秋和他的《雅舍小品》:---------(屏幕)

20世纪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存在。 朱光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之上。译介沙翁之事,可由他人承担,但书写《雅舍小品》,则鲜有替人。

周国平:今人的散文,我最喜欢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他的散文寄至味于平淡。而平淡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为此,中国书籍出版社把他的《雅舍》收录到《人要读的60篇散文》。

过渡语:评价如此之高,当然是先睹为快。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说说雅舍之雅。

二、自读感知:说说“雅舍”之“雅”

解题: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

《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态。

历代文人写自己居住的楼、室、斋、园的文章很多。尽人皆知的《陋室铭》字数不多,

着重在表心迹,至于刘禹锡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实非“醉翁”之意,不若“雅舍”本身描绘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

1.阅读要求:以文本为依据,说说“雅舍”雅在哪里? 2.阅读。(3――4分钟)

3.明确“雅舍”之“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过渡语:抗战期间,梁实秋被国民党政府聘为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组主任。日军占领北京后,时局艰危,风雨飘摇,梁实秋辞别一家老小,只身一人随教科书编写组来到重庆北碚。并与人在一处半山腰合购几间破房,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雅舍。

读完全文,我们可以发现雅舍之“陋”实在多多:(学生分析,大致形成以下认识) 1.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2.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3.隔墙传声,鼠蚊骚扰(第3段) 4.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5.陈设简朴,毫无新奇(第5段) 师:说得直白一些,就像民工住的“简易房”。那么这样一个居所到底“雅”在哪里呢?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1.雅友纷至――(第2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实秋住进后,冰心,老舍,吴祖光,冯亦代,苏雪林等常来坐客品茶,谈文论诗)

2.景色雅致――“开窗莫妙于借景”(李渔《闲情偶寄》)。室内虽陋,但窗外美景,秀色可餐。李白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陈设不俗――(第5段)屋内陈设简朴却脱俗,透出主人思想情趣之雅。

4、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的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意对即可)

5、作者从几方面描绘“雅舍”的美? 四个方面:位置、居室、月夜、陈设。每个方面都于平中见奇,凡中见美,并且都由幽默的眼睛和心灵“见”出其特殊性来的。

第三、四课时

三、探究意旨:为心灵减负!

1.引导语:《雅舍》,明明是破房却偏称“雅舍”,居于陋室却能寻得雅意。常人难以忍受的,而梁实秋却一住7年。而且文中多处语句表明了梁实秋对雅舍的看法。如:

①建造房屋最是经济。??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②屋内坡度甚大??鼓腹而下??我则久而安之。??亦不觉有大不便。 ③鼠蚊侵袭??但是我仍安之。

2.你能用一二个词语准确概括作者的人生姿态吗?(学生答,教师板书) 3.教师延伸:人生感言。

余 秋雨《霜冷长河》中有一篇文章《为自己减刑》,说现实生活中,往往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常常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让自己的人生困顿不堪。所以,人要 善于给自己减刑。论雅舍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相似,但梁实秋却以他平和、达观的心态,化简陋为朴雅,化苦涩为意趣。梁实秋以豁达的心胸,不就是在为 心灵减负,为自己“减刑”吗?

(屏幕)柏拉图说过:境由心造。人的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当你患得患失时,它是痛苦的枷锁;当你知足常乐时,它是幸福的天堂。

陶渊明义挣脱官场尘网,走向了使自己心灵空明澄澈的大自然,他为自己心灵“减负”,文学史上因此多了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李白寄情山水,尽情享受着心灵的舒畅与放达,他也为自己的心灵“减了负”,文学史多了一位“诗仙”。

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面对困境,每个人都要做好人生的减法,只有丢掉心灵的负重,疲惫的脚步才能变得轻盈。人,要学会为心灵减负,给自己“减刑”!

4.过渡语:下面我请大家听读第三四段朗读录音。同学们可以跟读。再次感受梁实秋达观平和的人生境界。同时,也请大家关注一下本文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

四、品读文段:评点梁实秋的说话艺术

1.听读第三四段。

2.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诙谐 学生说出特点,教师要求举例,并让学生试读。

幽默诙谐 用词诙谐:

“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一是用词幽默。

“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夸张,比喻,形象幽默。 用整句写破败:

“有窗而无玻璃,,雨来则渗如滴漏”。――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 屋顶湿印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这里的描写不觉凄惨,也不慌乱惊惧,反觉情趣横生。破败的东西成了观赏对象。这是一种幽默之术。

问:为何用幽默之语?----学生理解:对苦涩的稀释,为心灵减负

典 雅

教师举例对比,让学生感受典雅:―――(屏幕)

教师:文言词藻和文言句式。----梁文的主流词汇是典雅的文言词藻。古文句法使文句典雅庄重,而且词约意丰,音韵和谐。

板书:典雅

板书:一种语言风格:诙谐 典雅 3.学生品读。

①教师过渡:听人家读,我们自己也试一试。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读一读。再次感受经典散文的魅力。

(选一个最好的学生。配音)

②学生默读准备,教师开始播放音乐,营造气氛。 ③指名朗读。 ④略作点评。

五、阅读感悟:“因为它在那里”!

1. 教师教学结束语:

“因为它在那里!”这句话出自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之口。1924 年6月8日,当第一屡曙光照耀在喜马拉雅山北坡上的时候,第三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距离峰顶峰还差610米的时候失去了生命。把对穆 朗玛峰终身的梦想和敬仰虔诚都留在了8千多米的山颠。事先,曾有人问他:你已经两次经历险境,为什么还那么执著?”乔治马洛里平静地说:“因为它在那 里!”就那么简单,只是“因为它在那里”。

同样,与珠峰等高的梁实秋,30年代鲁迅称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50年代毛泽东把他定性为“反动文人”。梁实秋的名字在大陆消失了几十年。而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岁月没有磨蚀反而更增加了梁实秋散文的魅力。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时光磨洗之后剩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今天我们学习梁实秋的散文,也无需解释,因为,在浩瀚的散文世界中,梁实秋,他在那里!

2. 阅读推荐:

梁实秋小品集《雅舍菁华》。如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查阅一些梁实秋和鲁迅的文艺论战,如梁实秋的《论鲁迅》一文,此文甚至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读懂必修二中《祝福》这篇小说。

板书

一种人生态度:达观 平和 为心灵减负

陋----→雅

一种语言风格:诙谐 典雅 对苦涩稀释

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的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意对即可)

2、 雅舍实陋:

1) 外形: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2) 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3) 隔墙传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第3段) 4) 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5) 陈设简朴(第5段 )

雅舍实雅: (1)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第2段)(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群分”,这梁实

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时尤为幽绝 。 (3)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第4段)(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

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 (4)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 (5)“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第5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