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新闻编辑学复习

题型: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版面分析、改写新闻

1.新闻编辑(名解):从广义上应该包括所有对新闻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的人,狭义上指新闻机构中专职从事大众传播工作的新闻编辑。

2.编辑工作流程:(简答)

(1)前期创刊阶段: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内容结构、版面形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新闻版及专栏。

(2)中期阶段:(一个时期或一期内容)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

(3)日常工作:分析、选择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配置新闻稿件,编辑新闻版面,校对、签发。 3.新时期,报纸编辑面向更加开放、也更具挑战的新环境,主要指:

(1)社会变革加剧使报纸编辑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各种社会利益组织依赖新闻信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信息的需求空前加大。报纸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即机关报、晚报、都市报等各类报纸共同繁荣的局面。

(2)媒介种类与数量的递增使报纸编辑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压力加大。表现在中心城市出现了多家定位相同或相近的报纸,造成报纸价格大战。此外,财经类、体育类、娱乐类等专业性报纸也与日俱增。迅速兴起的电子媒体对报纸也形成冲击。

(3)现代科技发展使报纸编辑处在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自1995年《中国贸易报》正式“上网”以来,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报纸的网络版正朝着集文、图、视频的多媒体方向发展。 4.新闻编辑工作特点

(1)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和“总指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媒介成为受众自由选择的“买方市场”,只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的报纸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这就靠新闻编辑工作为媒介设计新闻产品和策划并组织新闻报道。具体说,新闻编辑是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媒介新闻产品形象的设计师,是每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 (2)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

编辑工作的对象是报纸、频道、栏目等这种集合体,所以总是处在精加工和总合成的位置。在报社里,部门编辑对稿件进行分类、选择、加工,将编好的稿件放在“成品库”。总编室编辑从“成品库”中选取稿件再度进行加工和配置,将其放入“上版库”,留待版面编辑将其设计成完整的版面。

随着网络的发展,编辑的把关人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反对声音说编辑的把关人地位弱化,

但正面来看编辑责任重大,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核实工作。编辑还要对网络信息适当引导,走新型编辑的创新之路,要“修桥补路”,也要“引航指路”。

(3)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

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重新选择和组合。二是对新闻表现形式的再创造。 (4)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与“新闻话题”的引导者

新闻编辑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公共对话甚至观点交锋。现在,越来越多

的记者编辑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了互动专栏,从中获取信息和线索,主持有关各类新闻议题的讨论。 5.新闻人才修养 (1)知识理论修养。

哲学理论修养,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这是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一种基本能力。 党的理论和政策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各项政策、国家法律政策、党的宣传政策和新闻政策。 专业理论:指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 (2)业务能力修养,包括:

信息能力:主动搜集、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

鉴别能力:迅速、准确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 整合能力:对零散新闻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能力 以及创造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写作能力。 (3)职业道德修养,包括:

自我奉献、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等品质。新闻编辑要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 6.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作出决策。 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负担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7.编辑方针:(名解)是根据媒介定位与发展战略对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媒介的受众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是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8.编辑方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媒介的受众对象,是根据媒介的性质、办报(台)宗旨以及媒介市场竞争的需要确定的。目标受众是编辑希望其能够成为媒介消费者的人群,受众结构往往是多元组合。

(2)新闻传播的内容,指的是媒介新闻传播的总报道面有多大,包括报道对象分布有多广、报道领域有多宽、报道区域有多大。

(3)传播的水准,指新闻传播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所达到的高度。

(4)媒介的风格特色。指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 9.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念: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应遵循五项原则:取信原则、创新原则、变通原则、实效原则、可行原则。

取信原则:新闻报道要讲求实事,以客观存在为依据。2001年《南京晨报》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要做到取信受众,必须扎实做到采访、调查工作。

创新原则:通过精心谋划和周密组织使报道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可采取以下方法:?突出优秀稿件,使用在目录页大字标题,采用【优秀】【本刊精选】,编写优秀论文集;?设计轻松活泼的小栏目,如介绍最新学术动态,设置长期、连续性的栏目。

变通原则:策划者要审时度势,随时变通,方案要有灵活性、应变性。对一些常有的栏目要进行变换。

实效原则:.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这一前提下为媒体单位争取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可行原则:设计方案要具备可操作性,要切合实际,不能流于纸上谈兵。 10. 新闻策划的三个代表性潮流 (1)第一股潮流:扩版的热潮 (2)第二股潮流:策划报道的热潮 A)编辑部策划,记者行动 B)集体策划集体行动 (3)第三股潮流:完全策划热潮

11.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加案例)105

(1)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分为:可预见性与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可预见性的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非可预见性的以灾难、突发新闻居多,如南京7·28事故。

(2)按运行时态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报道策划。周期性的如报社每天早上记者临出发前开的碰头会,讨论选题的可行性,确定采访方案。

(3)按运行方式分:独立型报道策划与非独立型报道策划。 总的来说,真正需要策划性报道的主要有

(1)可预知的,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事件或非事件性新闻。 (2)非可预知的,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突发性事件。 (3)媒体自己设立的问题性报道或隐形报道。 12.报道策划的选题依据, 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设备等多方面。 13.选题的个性化操作从何做起?

一、源于媒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闻资源指

(1)信息资源: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 (2)环境资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3)媒介资源:资金、人才、设备、品牌

(4)受众资源:抓住受众的需要进行策划。开发受众资源案例:?报道类——寻找国庆、寻找阅兵仪式中的南京人。?活动类——参与活动有奖,选秀活动

二、根据传播主体的差异,找到最合适的报道选题和报道角度。

三、根据受众的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差异性,找到最适合的报道选题和报道角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